李玫瑾:你不能替孩子活, 就別在他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李玫瑾:你不能替孩子活, 就別在他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文 | 憨爸爸

有關孩子的

家庭教育

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父母的以身作則,擺好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下面我們就來著重說一說:

孩子需要因材施教

李玫瑾:你不能替孩子活, 就別在他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人生就這麼簡單,如果您孩子是科學家的料,您就別把他放在廚房裡;如果您孩子就是個好廚師,您也別把他指望到科學家那個行列當中。”教育學者李玫瑾說道。

看過一部電影採訪,一部歷時12年拍攝,關於孩子成長的電影《零零後》,讓許多父母重視孩子教育要“因材施教”的意義。9月21日第三屆小西博現場,電影《零零後》執行導演喻溟接受採訪,她說,每一種成長不可複製,每個孩子是獨特存在,究竟哪種方式適合孩子,需要長時間觀察和了解,還要溝通,孩子需要因材施教,我們希望每個孩子應該得到適合他們的教育,找到他們的熱愛,並把這種熱愛堅持一生。

李玫瑾:你不能替孩子活, 就別在他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因為人有千面,物有千種。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因而不能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去教不統一的孩子。

同時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符合現在教育理念。

期望值不是客觀目標

李玫瑾:你不能替孩子活, 就別在他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對,而是家長的期望值有問題。包括在婚姻當中,還是在教育當中,如果你把你的期望值當成一個客觀目標,這一定麻煩,因為你只有控制對方的意志,才能達到你的期望值。”李玫瑾提到。

記得2016年的一次足球比賽,中國男足國家隊以0:0戰平當時亞洲排名第一的伊朗隊後,中國足協執委於洪臣在接受採訪時說:“雖然此役是主場,可以理解想拿3分的願望,但期望值要根據對手實力做出客觀評判,因此拿到一分非常不易,而全隊在12強賽出線的目標不會改變。”

李玫瑾:你不能替孩子活, 就別在他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期望值只是我們的主觀意識上的想法,它與客觀目標不畫等於號。

尊重孩子自我意志,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量產的模型

一個網路小例子。

傍晚回家,小燁子說要跟他媽出去遛彎,好的~ 讓她自己去穿鞋子。

穿好鞋子後,從儲物籃裡他翻出了一個冬天的帽子,戴腦袋上,說要戴這個去玩。

絕大多數老人一定會說:“別戴了,這多熱啊,大熱天戴什麼帽子,一會熱出汗了。”

大多數情況小朋友肯定開始情緒爆漿了。孩子一定會因為自己腦子裡碼好的程式被打破而內心crash……

開始大哭大鬧,說“我就要戴”。開始一陣不愉快的大鬧。

但燁子媽不這樣。而反問他“你確定麼?”

他沒搞清楚外面的溫度狀況說“確定!”。

於是他媽尊重他,讓他戴哈哈哈,並且內心以看劇的心態偷樂哈哈哈,今天高溫桑拿天,看能堅持多久哈哈哈。

果不其然,剛走到門口,自己摘下帽子說,“媽媽,好熱,我不戴了。”

燁媽“好噠~” 內心想,小樣兒,知道熱了吧哈哈哈。

這種尊重,不是溺愛。是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和自己做決定的機會,並且讓他體會到做出的每種選擇對應的後果是什麼。

李玫瑾:你不能替孩子活, 就別在他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很典型的一個小例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意志,每個人都有他獨立自主的感受,有他自己的大腦神經結構,自己的身心特點,我們養一個人,雖然孩子是自己的,但實際上,他是獨子的,活生生的人,那麼我們是幫助他成長,我們不是把他照一個模子來塑造。

別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記得在一篇研究兒童心理文章上,見到過一個這樣的標題“把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孩子身上,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傷害”

李玫瑾:你不能替孩子活, 就別在他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找到自我。

他們的一生都是為他人而活,甚至到他們將來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都不曾有過為自己而活的念頭。

很多父母就是如此。他們沒有自我,完全為了孩子而活。

他們把自己的價值管建立在孩子身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如何讓孩子變成一個優秀、完美,符合他們心目中期待的人。

一旦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他們期待,他們就會因此沮喪、痛苦,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和價值。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他自己的人生和成長之路。孩子不應該是父母生活的全部,更不應該是父母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

作為父母,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孩子身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首先要讀懂自己的孩子,要認識自己的孩子,找到他的價值。而不是我們從孩子那裡找自己的價值,我們的價值不是他的價值。

李玫瑾:你不能替孩子活, 就別在他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憨爸爸有話說

上述幾個觀點有理有據,很客觀的說明了文章主旨——-我們不能替孩子活,就別在他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讀者朋友們好,我們家的教育理念存在這樣的誤差嗎? 判斷好自我價值,判斷好孩子成長的價值,給孩子一定的生活幫助,而不是自己思想強加於人哦!歡迎網友留言評論,有更好的點子,互相借鑑。

動動您的小手指,“

關注

”,更多實用育兒小知識。

李玫瑾:十年後,最能出息的孩子,多半來自這四種家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