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金創藥“除了砍頭,一敷便好”,為何解放後,卻在江湖絕跡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祖先們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產。尤其在醫學領域,中醫傳承到今天,已經成了一門獨立且專業的學科,在對現代醫學的啟發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清朝的金創藥“除了砍頭,一敷便好”,為何解放後,卻在江湖絕跡

要知道,201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正是受到東晉名醫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裡“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發,才提煉出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所以,青蒿素稱得上是我國古人對全世界的一大珍貴遺產。

其實,並不只有青蒿,我國古代還有各種各樣的奇藥,但由於各種原因,它們在歷史上失傳,著實令人惋惜不已。當中,華佗的麻沸散最為著名了,但隨著華佗被曹操所殺,這味中醫史上的奇藥便失傳了。

清朝的金創藥“除了砍頭,一敷便好”,為何解放後,卻在江湖絕跡

此外,還有一種藥叫金創藥,相信經常看武俠小說的讀者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這種藥號稱除了砍頭以外,任何皮外傷都能一敷就好。聽起來玄之又玄,真的這種藥嗎?

其實是有的,金在古代指兵器,金創藥即指古代被兵器創傷後用於治療的藥膏,因此也被叫做“刀尖藥”。其實,在新中國成立前,這種藥還是很多的,但為何後來卻銷聲匿跡了呢?

清朝的金創藥“除了砍頭,一敷便好”,為何解放後,卻在江湖絕跡

首先我們來看這種藥當時專門用在哪種領域,眾所周知,清朝人喜歡留馬辮。這種髮型很考驗剃頭師傅的技術,那會剃頭工具遠沒有現在發達,剃破頭皮是常有的事。所以,剃頭匠一般會隨身準備幾包金創藥,只要不小心劃破了顧客頭皮,就用該藥一敷,不出一兩天馬上痊癒。

由於使用廣泛,當時各大藥鋪基本都能買到金創藥,可能因為太過常見,真正瞭解其成分的人並不多。即便是藥店老闆,也僅只知道這藥主要成分是“龍骨”,但“龍骨”具體是啥,他們也回答不上來。

清朝的金創藥“除了砍頭,一敷便好”,為何解放後,卻在江湖絕跡

實際上,要知道金創藥的起源故事後,便不難得知其成分了。其起源和主要用途如出一轍,也是由一個剃頭匠發明的,這個剃頭匠叫李成。由於手藝差,經常給客人剃得滿頭掛彩,為此他經常被罵的劈頭蓋臉。有次,從老家親戚的口中,他聽說了一種神奇的止血藥,說是一敷就好,而這種藥就是“龍骨”。

於是,順著線索,李成回到家鄉找到了這些“龍骨”,將其打成粉末後,藏在了剃頭挑子裡。只要不小心剃破了客人頭皮,他就從挑子裡抖落一點龍骨粉給按上,因此,後來他的客人再也沒掛過彩。後來的李成索性直接轉行,幹起了賣金創藥的營生。

清朝的金創藥“除了砍頭,一敷便好”,為何解放後,卻在江湖絕跡

而李成在家鄉找到的那些“龍骨”,不是別的,正是一座殷商遺址裡暴露在外的甲骨碎片。一直到1899年,古董商人發現了“龍骨”上的文字,知道這東西肯定來頭不小。於是,古董商人和外國人沆瀣一氣,開始大量收購國內的“龍骨”,導致了大量殷商甲骨的外流。

清朝的金創藥“除了砍頭,一敷便好”,為何解放後,卻在江湖絕跡

幸虧當時有一位叫範維卿的愛國商人,他也意識到了甲骨的珍貴,不惜變賣家產,將當時市面上的甲骨全部買下。刨去做成金創藥的那部分,和古董商人盜賣到海外的一部分,範維卿一共收集了1500多片甲骨碎片。這些珍貴的文物一直經歷近代以來的各種戰火,終得以儲存到新中國成立後。

清朝的金創藥“除了砍頭,一敷便好”,為何解放後,卻在江湖絕跡

後來,範維卿的後人將這些甲骨全部捐獻給了政府,在考古人員的研究下,甲骨上的甲骨文成了專家們重點攻破的物件。作為證明殷商文明存在的重要證據,甲骨文為研究殷商時期的文化和政治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如今也已成了國寶級的文物。

這裡,大家也不難理解為何新中國成立後,民間便再無金創藥了。這種拿殷商甲骨製作的藥方,是赤裸裸的毀壞文物,自然也就被法律所禁止。

清朝的金創藥“除了砍頭,一敷便好”,為何解放後,卻在江湖絕跡

李成那會金創藥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原料隨手可得,售價便宜親民,加上其良好的療效,價效比碾壓市面上任何一款治皮外傷的藥。倘若要是現在用國寶文物甲骨做金創藥,那價格估計要飛到天上去,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創藥。試問這樣的藥,那個百姓又能買得起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