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6大名著為何變成現在的4大名著?揭露的現實過於露骨

說到中國的古典文化,那可是說來話長。文學史更加是一部輝煌的歷史。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清的文人雅士創作的著名也是數不勝數,流傳到今天,在文學界赫赫有名的莫過於四大名著了——《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

《西遊記》可以算得上是我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著作的鼻祖,經過了好幾朝代,也經歷了各代文人的改版,現今流傳的版本是明代中後期的吳承恩創作的版本。這部書主要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一路上斬妖除魔,最後終於達成心願,到達西天,取得真經,最後被各自封神。

《三國演義》是我國長篇歷史章回小說的鼻祖,作者是羅貫中,他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三國時期的各種軍事政治之間的鬥陣,進而反應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矛盾。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將農名起義的故事寫進小說的著作。它的作者是施耐庵。全書主要是描寫了108位好漢被官兵步步逼上梁山的故事。

《紅樓夢》被稱為四大名著之首,關於它的作者,文學界意見不統一,大部分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著作。本書描述了封建社會四大家族的盛極而衰的故事,全書以賈寶玉的感情為主線,寫出了封建社會的戀愛和婚姻悲劇。

但是其實在以前,家喻戶曉的文學鉅作不僅是這四本,《史記》、《莊子》、《水滸傳》、《西廂記》在明朝初期被合稱之為四大奇書。明朝後期的時候《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取代了《史記》、《莊子》、《西廂記》。清朝的時候,又增加流傳《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三本,這才合稱為稱為六大名著。

但是新中國建立以後,有兩本書就被淡出了視線,淘汰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這兩本書的內容……

《聊齋志異》是清代作家蒲松齡的文言短片小說集,全書一共有500篇,全書一共分三個鮮明的主題。首先篇幅最多的就是表達蒲松齡的愛情觀。全書描述了非常多的人和妖、鬼之間的愛情故事,表達了作者對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愛情的嚮往。第二類便是蒲松齡用讀書人的悲慘人生來折射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揭示了科舉制的弊端。第三類便是含沙射影地指出統治者的暴政、人民的疾苦,有極重的社會意義。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的作品,全書一共56回,全篇主要以諷刺社會為主,抒發了自己對封建社會進行的各種批判。一個故事結束引出另一個故事,連貫性比較強。吳敬梓主要是藉此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對這個時代的鄙視,鄙視那些所謂的官僚、地主和虛偽的文人雅士,揭示了科舉制度下的知識階層的道德缺失和腐朽糜爛的文化教育現狀。之所以那麼受歡迎也是因為它指出了大多數讀書人當時想說又不敢說的控訴。

其實說到底,這兩篇文章的文學地位也不遜色於《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但是最後還是沒有登上四大名著的行列,這是為什麼?簡單來說,是因為這兩部著作的主題太過於鮮明,揭露的現實太過於露骨,當然也不排除文章有誇大的成分,雖然反面教材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現代社會,人們更加需要的是積極、樂觀的正能量,需要正面的引導。

還有一個不可抗力因素就是,當時建國初期,文學局財力有限,印刷局也是紙張有限,所以必須在六本著作中選擇四本,所以思量再三,最終淘汰了《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留下了《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如果對這6本書感興趣,或者送孩子們禮物,可以點選下方橫條連結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