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優秀,卻一步步走向平庸,父母的“降維打擊”居首功

明明很優秀,卻一步步走向平庸,父母的“降維打擊”居首功

也許您是一名學生,也許您是一位教師,也許您是一個老闆,也許您跟我一樣,是一個996的上班族。

也許,您還是單身,也或許,您也如我一樣已經成婚並做了父母。

我們其實都一樣,每天都穿梭在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城市裡,忙著自己的學業、工作和生活。

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心很累、會覺得力不從心。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回想自己的過去,曾幾何時,我們也是很優秀的一個人。

我們即勤奮、又好學,主動放棄玩樂和舒適也要逼自己努力。

可是,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我們努力前行的時候拼命扯後腿,告訴我們:“你不行”、“你不配”、“你就是一個農村出來的窮孩子”;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告訴我們:“你放棄吧!你哪有資格瞎折騰!”

想想我們的學生時代,是不是平時成績可能還挺好,可一旦面臨關鍵的考試,就會因諸如失眠、亂神的原因而發揮失常,有的甚至名落孫山,最後留下無盡的遺憾?

想想我們的現在,是不是總感覺自己的力量太小了,未來的不確定性讓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和焦慮中?

我們都一樣,慢慢地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也讓自己越來越平庸。

在我人生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我都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直到我有了孩子並且對其他的孩子也有了更多關注之後,我才明白:

原來,這都是人在幼年時期無止境地被忽視、被否定、被拒絕、被指責、被批評、被詆譭、被誣陷、被傷害等“降維打擊”而來的自卑感,它深入骨髓,早已決定了我們平庸的一生。

明明很優秀,卻一步步走向平庸,父母的“降維打擊”居首功

一位名叫“自珍”的90後女孩的經歷,很多人都似曾相識

說一個身邊的例子吧,一個90後女生。

珍珍出生於92年的冬天,當她的父親確認生了個女孩兒之後便有些不高興,然後給她取了個“自珍”的名字,就是“自珍自愛,一切看你自己”的意思。

兩年後,她“幸運地”有了一個弟弟,本就很敏感的她,越發地“自珍”起來。

自小她就知道,只有弟弟好了,她才會好。

所以一直以來,她都把照顧好弟弟、讓弟弟歡心當作自己的主要責任,以至於絕大多數時候,她都是弟弟的“擋箭牌”,一個十足的“背鍋俠”。

來自父母的批評、斥責、否定、拒絕、冷落等不公平對待對她來說可謂是家常便飯。

而弱小的她,只能無聲地控訴,在沉默中憤怒。

明明很優秀,卻一步步走向平庸,父母的“降維打擊”居首功

當然,她的父母有一個很明確也看似公平的說法:只要你考得上,我就供你,你自己不爭氣,考不上的話,就別怪我了!

所以,她自小就非常努力,希望透過成績來證明自己。

然而,她的內心總是緊繃的、戒備的、注意力分散的,雖然平時的成績都很理想,但往往到了大考的時候就會特別的容易分心。

那種對失敗(考砸)的恐懼,可以讓她在考前連續好幾天失眠。

於是,中考時,她只考上了二中,高考時,她復讀了兩年,卻只考上了三本。

她的家境很富裕,所以家裡仍然供她讀了大學,畢業後她的壓力稍微小了一些,但自小好強的她,卻始終找不回自己。

在遇到緊張的環境時,她內心的恐懼感就會被挖掘出來,比如面試之前她也會失眠,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做功課,面試現場,她會大腦一片空白。

為此,她也錯過了很多不錯的機會,最後去了一家小公司。

她人長得標緻,做事業非常認真努力,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她也遇到過數次被提升的機會,然而,這也都被她自己的心理問題給錯過了。

明明很優秀,卻一步步走向平庸,父母的“降維打擊”居首功

有一次,老闆為了給她表現的機會,將一個大專案全權交給了她。事實上,那個專案也一直是由她一手操作的,具體的流程她非常瞭解,讓她去講解自然是能講得更精彩。

她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呢,她卻由於過於緊張,在講演前連續兩三天睡不好覺,然後在講演的現場表現得一塌糊塗,幾乎到了語無倫次、答非所問的程度,有時候連對方的問題都沒聽清楚。

結果可想而知……

那時的她,就感覺突然回到了小的時候,感覺周圍都是鄙夷的、不屑的、挑剔的眼光,等到了他們想看到的笑話。

她第一個想到的是,如果自己的父母在現場,一定又開始了他們的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嘲笑他的懦弱和笨拙。

父親的那些話就開始在耳邊迴響:“你就是個女孩子,又蠢又笨,你就是個廢物,你就不是那塊料!你還是老老實實找個人嫁了,別出來丟人現眼……”

那一刻,她只想找個地洞鑽進去,躲起來,最好是有個跟家裡一樣的不透光的小閣樓……

明明很優秀,卻一步步走向平庸,父母的“降維打擊”居首功

趕走孩子自信的,是父母的“降維打擊”

珍珍是我的一個堂妹,她到底經歷了些什麼,我並不是都很清楚,所以,大家自行腦補吧,很多人呢即便不是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一樣曾遭受過類似的待遇。

我之所以不拿自己做例子,是因為我家的條件,也就是以我母親的能力有限,一個人能把我們兄弟倆

拉扯大

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很感激她,我也根本沒資格說她的“教育/培養”方法不對。

我想,這對我們大部分70後、80後甚至90後來說都差不多,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是不能也不願說道的。

只是我們發現,很多有能力“培養”孩子的父母也好像還在走老一輩父母的老路,教養孩子全憑父母的經驗或者自己的本能。

曾經不甘平庸的我們,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但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凡,我們拼命“內卷”,卻仍然在用致使我們走向平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會很自以為是地阻止孩子走彎路,跟他們說:“放棄吧!走不通的!你不行的!”

關鍵是,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往往很堅定、很權威、很強勢,是毋庸置疑的、斬釘截鐵的、不容商量的。

我們教訓孩子的時候,堪稱是“降維打擊”。

明明很優秀,卻一步步走向平庸,父母的“降維打擊”居首功

我只知道自己小的時候,父母無數次用這樣的話和這樣的態度把我那原本躍躍欲試的心擊落谷底。

我很想嘗試,但自知無法面對嘗試失敗後來自父母以及自己臆想中父母的嘲諷和鄙視,然後這一生都在被那種恐懼感支配著,一直都是畏首畏尾的。

後來我知道,有個詞叫“自卑”,在某種環境中長大的我,非常缺乏自我認同感,這讓我一直渾渾噩噩,性格中充滿了矛盾:看似堅強,實則懦弱;看似隨性,實則較真。

我們其實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但總是很善於自己貶低和自我逃避,在關鍵時候不能抓住機會展現自己本有的實力。

以至於明明可以很優秀的我們,不知不覺中走向平庸。

明明很優秀,卻一步步走向平庸,父母的“降維打擊”居首功

然後,我們又會不甘心,把自己的平庸歸結於時代、歸結於造化、歸結於命運,鬱鬱寡歡地過完一生。

而這些又進一步造成了我們充滿怨恨的惡劣心境,脫離了父母的掌控之後,我們會變得自負甚至偏執,影響自己也影響我們的孩子。

孩子做對了,我們會打壓:“這點小兒科,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你看誰誰誰……”

孩子被證明做出了,我們會指責和嘲諷:“你看吧,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自己判斷對了,我們會趾高氣揚:“你看,聽我的不就沒有錯!”

自己判斷錯了,我們會狡辯:“我還不都是為你好!?”

其實,潛意識裡,我們會希望孩子把我們所經歷過的“苦難”再經歷一遍,從而讓他們找到認同感。

在孩子面前,我們有不容違背的“權威”,而孩子在我們面前,並不具備反抗“權威”的能力,在他們眼裡,反抗就意味著更嚴厲的責罰——他們始終跟我們不在一個維度。

所以,在我們長期的“降維打壓”下,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會流失,變得習慣性“順從”、被動接受現實,然後複製出我們一樣的人生。

明明很優秀,卻一步步走向平庸,父母的“降維打擊”居首功

結語

這是現在的年輕父母都需要思考的一件事情,現在的孩子真的很聰明,遠非小時候的我們可比。

已經為人父母,也多半能想明白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平庸的一生,我們這輩子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改變平庸的命運,但我們的孩子卻有無限可能。

給孩子成長該有的養分吧!肯定、鼓勵、接納和支援並不會像我們擔憂的那樣養出一個目空一切的孩子。

而一味地“降維打擊”的話,就只有一種可能。

——END——

【文/神逗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