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教授鄭強:兒子沒出息被開除兩次,為何那麼多人豎起大拇指?

導讀: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古往今來,老師都是一份神聖和受人尊重的職業。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諄諄教誨和悉心教導,尤其是現在這個知識高於一切的社會,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備受關注。

有這樣一位教授,是妥妥的網紅,有著極高的知名度,一直以來卻因為

張揚的個性、大膽的言論而備受爭議、譭譽參半

。不過絕大多數人還是喜歡他敢說敢做、激情滿滿的性格,他就是鄭強教授,網友們親切地稱呼他為

“強哥

”。

鄭強教授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貴州大學,現在是太原理工大學的黨委書記。他既是一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為我國的科研工作做出很多貢獻,又是一位教育界的領軍人物,當然吸粉無數的主要還是因為鄭教授是一位出色的演說家。

兒子被開出兩次,換過三次學校

身為學術界的泰斗,教育領域的先軍人物,想必他的孩子一樣優秀,不過鄭強在一次演講中吐露,

自己兒子教育的並不成功,中學時“沒出息”被開除了兩次,前前後後換過三所學校。

大家都很好奇,這樣一位成功人士,孩子怎麼可能被開除呢?對此教授也很無奈:

兒子實在太調皮了,因為從小到大,愛玩兒的天性沒有受到約束,上學後總是搗亂、破壞學校規則,所以被開除。

如果是普通父母,孩子被開除,或許就會萬念俱灰了,因為好學生是不會被開除的,只有學渣才會有此“待遇”。

不過,很顯然虎父無犬子,因為最終,

他的兩個兒子一個上了四川大學,一個考入復旦大學,都是國內一流大學

,也就是說,孩子並非沒出息。

正是因為不一樣的認知和見識,所以他了解自己的兒子,孩子在父親的教育下哪怕被開除也可以成才,“網紅教授”可不是白當的。

犀利的教育理念

鄭強教授的很多教育理念都被人津津樂道,他說:

有人說我是“憤青”,其實我脾氣很好,從不憤青,我只是喜歡管點閒事兒。意識來源於何處?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就是教會人具有某種精神,這需要從文化做起。

教育的本質不是謀生,而是喚起興趣、鼓舞精神。靠教育可以謀生和發達,只是被我們過度重視了。

他毫無顧忌地批判當下教育的弊端:

看到同學們我很高興,但我不得不說,你們的精神已殘廢。

現在的幼兒、中小學教育是對男孩自尊心和責任感的摧殘

。教育已然成為很多老師謀生的手段,他們靠學生們的各種榮譽來裝飾自己頭上的光環。孩子的心靈已疲憊,智慧被扼殺,

這就是摧殘式的教育和掠奪式的開發!

每次提到民族大義,他都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在一次講座中鄭強說道:

什麼科學無國界,真可笑,錢學森因為要回國被關了三年!科學是有民族烙印的,培養和造就你的就是國界。我給你們上課,如果你們出國不回來了,我都不知道該不該教你們。

普通人家的孩子輕易不要“不走尋常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引者。被開除後還能進入985高校的孩子畢竟是小機率事件,所以普通人家的孩子,還是按部就班成長比較好。

就像鄭淵潔的兒子鄭亞琪,不喜歡上學,老爸可以在家教,一樣不影響兒子成才,兒子牢記父親的教誨“

人活著就是經歷

”,最終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業。

別人能走的路並不適合我們的孩子,不過普通父母可以借鑑人家成功的教育經驗,比如鄭強沒有過多束縛孩子的天性,鄭淵潔理解孩子恐懼學習的心理,充分尊重兒子,並因材施教、自行培養。

我們可以得到啟發的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教育不能一刀切,

隨大流的同時不可以過度培養和消耗孩子

,很多在低幼階段被逼著努力奔跑的孩子,長大後都後勁不足,或者直接心裡出現問題。這是因為,

他們成長的人生從來就沒有留白,被外在的“任務”填充得很滿,沒有發展自我的空間。

當今的教育焦慮與日俱增,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讓父母們在雞娃的途中迷失,忘記了養孩子的本心和初衷,我們原本不是希望讓孩子的人生更加幸福快樂嗎?

如果除了學習、競賽和上興趣班,童年沒有留下任何自由玩耍的時光記憶,那麼孩子將來還會具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嗎?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時不時地停下腳步,感受下自己的內心,聽聽孩子的心聲,讓他們可以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未來的人生更加淡定從容。

育兒路上,伴你前行,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