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教他還手,還是告訴老師?家長要明白比這更重要的4點

難得有空休了一週假,即將要去外地出差一週,所以這幾天騰出所有的時間陪孩子。昨天放學前早10分鐘到了校門口等待,先放學出來的是低年底的小朋友。

其中有倆個小男孩子應該是要進託管班,在一個女老師的帶領下等其他小夥伴,這倆小男孩一高一矮,高的明顯比矮的厲害,多次動手去打矮男孩,

有幾次甚至直接打到小孩子的臉上。

身為家長,我第一反應就是:“這家長看到得多心疼。”

站在一邊的老師根本不太管,只是招呼被打的孩子說:“你別說話了。”而那個高個子的男孩子不依不饒,找到機會就動手一拳……

剛開始送孩子上學時,相信所有的家長一樣,並不擔心孩子成績好壞,更擔心的是孩子有沒有在學校被欺負。尤其在【孩子被其他人打了以後要不要還手】這件事情上,大家各有意見。

打回去一派:

被欺負後還不還手,只會讓對方越來越囂張

,讓自己也越來越懦弱。

反對還回去一派:

被打後同樣還手,

這最多隻能算以暴制暴,

不僅不可以解決問題,只會加深孩子對暴力的認同感。

按照以上兩種說法,似乎各有道理,那如果自家孩子被欺負了,到底是讓他還手還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先來看看著名的實驗

面對攻擊時,不同做法,不同結果

上個世紀90年代,家庭心理學家拉德R。帕特森和李察A。利特曼,進行了一項關於兒童被攻擊的實驗。

實驗結果發現:

被攻擊不還手的孩子:

他們會哭泣、退讓或者是任由攻擊者搶奪玩具。最後演變的結果是打人的孩子還會繼續攻擊他,而被打的孩子再遇到被攻擊時,他會退讓。

被攻擊還手的孩子:

在被人打時選擇了還手,一利是還手成功,打人的孩子會減少對他們的再次攻擊,同時反擊成功的孩子會在下一次被攻擊時,選擇反擊;當然,如果這個孩子還手沒有贏,下次還能還是面臨被打,並會遭到更嚴重的打擊。

尋求外力協助的孩子:

部分孩子會徵求老師或者家長的幫助,在成人的介入下一般打人的孩子會停止攻擊。結果演變為,打人的孩子可能行為得到管束,他們停止打人或轉向打別人。

所以,教孩子還手並不是最佳方式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如果孩子不還手還會繼續被欺負。但是你別忘記了,如果孩子還手沒有打贏,以後可能被欺負的更厲害。

假如,一個3歲的孩子被5歲的孩子的,3歲的孩子去還手,他弱小的身體能打得過5歲的孩子嗎?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如果孩子沒有還手的能力,這種無意義的反擊,只會給自己的身心帶來更大的傷害。

還手會讓孩子更暴力嗎?答案是:不一定。

不難看出,還手成功的孩子,確實有可能從被攻擊的角色變為攻擊者。但是,也不乏很多反擊成功的孩子,並沒有去攻擊其他孩子,只是用來保護自己。所以,根據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以及家長溝通引導的方向不同,孩子還擊後的結果也有差異。

孩子被欺負時,家長千萬不要這樣做

當孩子被欺負時,其實他們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所以當孩子被欺負沒有還手時,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比如懦弱、笨蛋等。

因為大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如何處理,有時聽到家長的埋怨以及訓斥自己,只會加深對他們心靈上的傷害。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願意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的。

家長們遇到孩子被打時,固然會心疼,但也不要恨鐵不成鋼,要更多地去體諒孩子,幫助他們以更優秀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身為家長,我是這麼教孩子的(可能並不正確)

先預估自己打得過對方:要還手,震懾對方,以此杜絕下次動手欺負。

如果自己打不過對方: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讓老師處理這件事情。回家後也要告訴家長,不要怕家長擔心而有所隱瞞。

孩子被欺負,家長應該教會他這四點

明確自己權利的界限

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往往都會下意識地退讓,內心是恐懼的,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權利的界限在哪裡。所以,平時父母家教引導中,要多傳遞孩子自我權利的意識。

比如1:

玩具是你的,你有權利決定給誰玩。

身體是你的,不能隨便讓別人碰。

學會語言警告威懾對方

有些情況下,有些情況下孩子之間的攻擊並不是惡意的,如果被打的孩子退讓,對方則會變本加厲的攻擊。這時家長需要教會孩子語言警告,達到震懾作用。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好惹】。

比如:

你再推我,我生氣了,告訴你媽媽。

說不利索的時候,大吼兩聲也可以。

擇情還擊,逃跑也沒錯

如果語言警告沒有效果,咱也不能站那裡被打,但要【打得過才行】。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逃跑也是英雄,保護自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求助老師或家長

家長平時要告訴孩子遇到困難,要第一時間求助老師或家長,幼兒園或小學的老師都不會坐視不理。

提前模擬場景

無論孩子採取哪種方式,家長都可以與孩子提前在家模擬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攻擊。如果孩子做得好,家長要第一時間給出讚美與獎勵。

寫在最後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都會遇到被欺負的時候,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才是家長的任務,同時要理解孩子,安撫孩子被欺負後的情緒。

本文為【天天話育兒】的原創內容,【天天話育兒】專注育兒領域深耕細作,默默日更,提供更專業的育兒科普。

關注,分享更多母嬰育兒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