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媽媽不講武德,互踹對方孩子:孩子發生矛盾大人該怎麼辦?

01、彪悍的寶媽不講武德

倆孩沒事,倆媽打成一團,互扯頭髮,還有一個寶媽在民警調節時,打了民警一巴掌,要被帶走之際喊:我剛從裡面出來,你又要抓我?

江蘇徐州一個小廣場上,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另一個在她旁邊的女孩被絆倒了,結果被絆倒的女孩媽媽不由分說上去就踢倒紅衣女孩。紅衣女孩的媽媽也毫不示弱,上前把穿白衣服的女孩踢倒在地,然後兩個媽媽就相互扯起頭髮,輪番踹起來。

等到民警趕到時,其中一個彪悍的媽媽直接襲警,被警察要帶走時,居然語出驚人:我剛出來,你們又要帶我進去?

真不知道這位媽媽腦袋裡都在想什麼?不知道因為什麼進去的?就衝著彪悍勁兒,自己怎麼進去的還不明白嗎?

02、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是比較正常的。

哪個孩子能一點都不和別的孩子吵架就長大?

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大人最好做到:

第一、先旁觀

孩子之間的打鬧往往都是無意間造成的,不會是有意故意做什麼破壞的事情,轉眼之間他們又會在一塊玩。但媽媽不分青紅皂白就上去,往往釀成更大的矛盾。

第二、適當介入

如果出現以大欺小或者其中一個孩子故意推倒另一個孩子,這時候大人要介入。可以嚴肅地告訴那個大孩子,這種做法很不好,是欺負人的做法,會沒有朋友的。

第三、不要過度介入

如果孩子之間並沒有覺得什麼,大人根本沒必要過度介入。能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就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除非是特別小的孩子。

孩子從小到大會遇到各種挫折,作為母親,

應該給孩子一個示範作用

告訴孩子如何處理情緒

,而不是遇到問題時,自己先激動,還直接去踹別人家的孩子,

一點武德都不講!

03、父母對孩子的言行有多大的影響?

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曾說:

兒童可以透過閱讀,觀察,模仿現實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來完成的。

而兒童社會行為的習得主要是在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相互作用下發生,行為和環境透過特定組織加以改變,三者對於孩子行為塑造產生影響取決於當時環境和行為的性質。

這位心理學家做過一項非常有名的實驗,叫波波玩偶實驗。

他們找到72名幼兒園的兒童,將他們分成兩個組,一組觀看一個成年人一直在對充氣玩偶拳打腳踢,另一組則觀看另一個成人在安靜玩玩具,對旁邊的充氣玩偶並不關注。

之後,那組觀察暴力榜樣的孩子們明顯模仿了他攻擊行為,他們不僅也去對玩偶又踢又打,甚至發明了新的攻擊方式,用玩具槍向玩偶射擊,而另一組觀察的孩子,明顯安靜很多。

我國《韓非子》一書中,曾經記載過“曾子殺彘”的故事。曾子的老婆準備去集市,他們的孩子在後邊哭鬧,曾子的妻子就哄著說:你先回去,等娘回來給殺豬吃。

等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曾子直接就去抓住準備殺,他的妻子慌了,說:我只是在和兒子開玩笑啊。曾子卻說:孩子這麼小。一切學習都來自父母,你現在這樣說,就相當於在欺騙他,這就是在教育他騙人,以後他也不會再相信你了。

後來,曾子就把豬殺了給孩子吃。

古人尚且如此,現在很多父母卻往往不如古人。

04、結語

英國心理學家希爾維亞·克萊爾說:“如果你自己都不準備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麼。

一個孩子在書店自己拿走了4本漫畫書,家長髮現後,一大早去書店裡塞進去40元錢,並寫了一封道歉信,說:“您好!我教子無方,孩子在貴店裡拿了4本漫畫書。我本應帶上兒子親自道歉,但是貴店沒有開門,我把錢放裡面。對不起。”

雖然字跡看起來一般,但這種教子方式令人心生敬佩。

一個孩子把爆米花不小心灑在地鐵車廂中,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把它們一粒粒撿起來,收好,這種無聲的榜樣力量足以教會孩子該怎麼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你自己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與大家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