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6小時, 1周後哭著退出: 關於網癮, 2000萬父母都錯了

每天16小時, 1周後哭著退出: 關於網癮, 2000萬父母都錯了

點選載入圖片

文 | 玄界

2400萬青少年網癮,震驚!

這是此前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2010年給出的青少年網癮資料,其中範圍是6歲-29歲,如今已是2021年,相信資料遠不止這些。

前不久,央視新聞媒體轉載了一段電競俱樂部的採訪,曾經幾百名電競愛好者參加訓練,每天16小時,訓練一週後就剩下幾十人,有人甚至哭著說:“我不打了,我要回家……”

每天16小時, 1周後哭著退出: 關於網癮, 2000萬父母都錯了

點選載入圖片

可現實呢?是孩子們晝夜顛倒幾個月,幾年停不下來,下面是一些家長的求助截圖。那麼,網癮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父母該如何做呢?

下面進入正文,但請耐心讀完,一定會有所收穫。

01

網癮,是毒瘤嗎?

經常在評論區看到家長這樣說:“網癮就是毒瘤,坑害了一代人孩子!”

網癮的百科定義是,“網路成癮症”。

最近中國教育報的一份調查顯示,68%的孩子上網在3小時以內,15%的孩子上網超過6小時,的確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堅定的認為,

不應該隨便給孩子貼上“網癮”的標籤。

一方面,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網癮可以歸結為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的根源是關係問題,比如和自我的關係,和身邊人的關係以及和父母的關係。

每天16小時, 1周後哭著退出: 關於網癮, 2000萬父母都錯了

點選載入圖片

而其中,和父母的關係是核心。

所以要解決孩子的網癮問題,一定要上升到關係的維度,但可悲的是很多父母的做法,是以犧牲

親子關係

為前提的。

02

沉迷,是在迷什麼?

在生理層面上,遊戲會讓人的“多巴胺”水平達到峰值,從而進入心流狀態,這需要孩子進行長時間專注地思考才能達到的狀態。

遊戲,無疑成了孩子快速獲得滿足感和控制感的場所。

心理學家拉里·羅森和教育顧問伊恩·朱克斯共同得出結論,由於孩子接觸了網路,他們的大腦與父母和前幾代孩子的大腦“完全不同”,這種變化的一個表現就是許多孩子無法忍受哪怕一分鐘的無聊,也無法容忍一次只做一件事。

每天16小時, 1周後哭著退出: 關於網癮, 2000萬父母都錯了

點選載入圖片

回到家庭關係中,關於學習和生活,孩子是否有自己的空間?是否能在和父母的相處中獲得肯定和認同?很多時候,這些只能靠運氣了……

而遊戲世界給了他足夠的確定性,被認可、被關注、被獎勵,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所以,沉迷虛擬世界,只是孩子追求現實世界中的情感補償。

03

控制,到底有用嗎?

如果在多年前父母完全可以把電視電腦鎖起來,但隨著網際網路成長的新生代,網路已經成為了生活的重要部分,如何控制?

如果你沒收手機,拔網線或其他的方式,強迫孩子就會出現關係問題。

就在2月18日,揚州一11歲女孩墜樓身亡,原因僅僅是作業沒做完,和父母發生爭執。

每天16小時, 1周後哭著退出: 關於網癮, 2000萬父母都錯了

點選載入圖片

類似的悲劇屢屢上演,悲劇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但其中教訓值得每個父母深思,以暴制暴,只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當父母的魯莽遇上青春期,其危害不言而喻。

04

焦慮,父母急什麼?

學習, 依然是當下改變命運,跨越階層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之一。

教育內卷的情況下,不是你有多優秀,可是你的優秀超越了多少人?

於是,父母就更加堅定了那句話

:“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意你卑微的成年。”

但,隨著網際網路崛起而成長起來的新生代,對網際網路的依賴程度超乎父母想象。而人們,總是本能地對超出認知邊界的事物感到恐懼。

每天16小時, 1周後哭著退出: 關於網癮, 2000萬父母都錯了

點選載入圖片

父母恐懼的是什麼?沒錯,是孩子的自控力!

但自控力一定會在遊戲裡失效嗎?父母是這樣認為的!

真的不見得!

孩子沉迷遊戲,或偶爾玩遊戲也可能會被貼上“網癮”的標籤,而“網癮”又容易和墮落,頹廢聯絡到一起,父母就容易做出過激的反應,這也會增加孩子的恥辱感和罪惡感。

就像恐怖主義給人帶來的心理恐懼,遠遠大於其實際的破壞力,而人們往往會做出過度的迴應。

05

行動,父母該如何做?

那,要父母撒手不管嗎?

當然不是。

“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蘇霍姆林斯基說。

何況是身處網癮中的孩子,就更需要父母的幫助了,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像成人一樣的自控力。

每天16小時, 1周後哭著退出: 關於網癮, 2000萬父母都錯了

點選載入圖片

迴歸到開篇提到的電競體驗俱樂部,為什麼一週的集訓過後,幾百人只剩下幾十人?

極度的滿足後,便沒有了好奇,沒有了寄託,反而想到了現實的美好。

所以,父母要幫孩子在現實與虛擬之間找到平衡。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關係。

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

當孩子寫作業時,父母挑剔、指責、說教;孩子在遊戲時,父母便收手機、斷網、指責、打罵……

父母就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越走越遠。

父母的控制,等於孩子失控。

所以改變孩子,請先改變自己!

06

解決,具體怎麼做?

別妄想圍堵孩子,很多父母已經驗證過了,結局只有一個:激化問題!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選自龍應臺《目送》。

總之,父母終其一生,都是為了孩子自食其力。

每天16小時, 1周後哭著退出: 關於網癮, 2000萬父母都錯了

點選載入圖片

那父母該如何做呢?

1、無條件地接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現實的美好。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孩子不是沉迷遊戲,只是迷上了成功的自己》,引起廣泛的討論。

當孩子的要求被看見,處境被理解,心聲被傾聽,他的精神生命,就是被支撐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問題後會發出感嘆:“我對孩子那麼好,但他怎麼就不領情呢?”歸根結底,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對於孩子,父母的陪伴,哪怕是靜靜地發呆,公園漫步,他的情感都是充實的。

情感的富足,是給孩子最好的精神養料,也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2、正確的引導孩子,而非以暴制暴。

拔網線、收手機遠比苦口婆心的引導孩子,要來得更快捷。

但這卻更糟糕。

不要輕易激怒敏感期的孩子,很多孩子自殺的悲劇警惕我們:暴力管教孩子遠比孩子沉迷遊戲更糟糕。

學會做網際網路時代的新父母,接納孩子,理解網路對孩子的意義以及理性的正確引導孩子。父母的客觀程度,也決定了孩子能否自律——

3、一切從有效“約定”開始。

很多父母對“約定”褒貶不一,因為很多時候和孩子約定遊戲時間,終以失敗結束,但在我看來,這些約定可能從最開始就被錯誤的制定。

正確的約定,有一個前提,一個有效和一個堅持。

前提,是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否則孩子是不會服從一個自己不信任的人,包括父母。

有效,是建立合理的約定,和孩子商定,而不是一拍腦門兒就定下來的。比如,孩子一局遊戲是40分鐘,你非要定到20分鐘,就容易出現矛盾。

堅持,一是,父母要堅持約定的底線;二是,父母要信任孩子,不要在約定的時限內干擾孩子,我見過很多父母這樣做,約定的時限還沒到,卻已經激怒了孩子。

每天16小時, 1周後哭著退出: 關於網癮, 2000萬父母都錯了

點選載入圖片

方法很重要,只有堅持才能成功。

教育的本質沒有捷徑,需要父母用耐心、細心和愛心,才會換來孩子的安心、放心和舒心。

行動起來吧。

兒童心理學上有句話:“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問題時,其實你已經錯過了10次陪他改正的機會。”

改變很難,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後,對於不想改變的父母,或者不認為有錯的父母,也請善待你和孩子的關係,這一定會避免最壞的結果。

因為健康而穩定的關係,才是漫漫長路和困境掙扎中,不滅的希望。

喜歡今天的內容,請點【

】+【

收藏

】+【

分享

】出去,讓愛傳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