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換人生 28 年,姚策啃老,郭威勤奮,基因還是環境影響孩子

錯換人生

28

年案,如果沒有發生,姚策會繼續啃老,郭威會依舊艱苦奮鬥嗎?

基因和環境哪個對人的影響更大呢?

錯換人生案中,姚策被養父母精心養育,就讀江西九江最好的小學初中,花高價擇校費上重點高中,畢業後安排醫保局工作。

而結局卻是,姚策創業失敗後,不到

30

歲就啃老,一家

3

口都不工作,由養父母提供生活開銷,代還信用卡。

郭威生活在並不富裕的養父母家中,上學期間就會照顧生病的姐姐,沒有上過大學,那就打工賺錢,幫家裡的小餐館送外賣。

姚策和郭威不同的人生態度、性格,是基因還是環境造成的,如果出生時沒有抱錯,他們兩個的會偏離,原來的人生軌跡嗎?

一、基因受孩子環境激發和限制

恆河猴實驗,是研究環境,如何改變基因決定論的例子。恆河猴生來就要一個基因變異,這個變異基因性狀是否表達,關鍵在於母猴的養育方式。

如果猴子在幼兒期,與母猴缺少交流,長大後的猴子就會充滿攻擊性。但如果猴子在幼兒時,就得到母猴的細心照料,幼猴與母猴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猴子的性格就表現為溫順。

而且

猴子的養育方式也是代際相傳,從小被悉心照料,從母猴那獲得安全感的猴子,會用同樣的方式去照顧自己的孩子。

你怎麼跟你爸一樣,都這麼倔呢?

這句經常在生活中聽到的一句話,反應的是家庭中,性格的代際傳承。這其中有基因的作用,更有代際傳承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基因表達的激發。

當恆河猴實驗,觀察到的

後天環境對基因表達的改變,研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的斯蒂芬博士成為“優良養育的緩衝作用”。

二、透過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影響基因的表達

1993

年遺傳學家布魯納,對荷蘭一個高犯罪率的家族研究發現,這個家族的男性缺少

MAOA

的變異基因,這種變異基本容易導致酗酒、敏感、衝動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

巧合的是,加州大學精神病學的法倫教授,對這課題非常感興趣。並且他在自己的家譜中發現,他的祖輩中出現過多個謀殺犯,對自己進行基因測序後顯示,他自己擁有比謀殺犯更多的變異基因。

法倫教授認為,他之所以是位受人尊敬的教授,而不是一個罪犯,得益於父母給了他快樂的童年。

如果一個人,攜帶高危基因,又成長在暴力家庭,他極有可能成為一個罪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罪犯,都有一個陰暗的童年。

用法倫教授的話說就是“基因給罪犯上膛,環境扣下扳機。”

三、性格的形成更依賴於環境

為了研究,基因和環境對人性格的影響,心理學家伯克,統計研究了

13000

多對雙胞胎,研究發現雙胞胎的智力相似程度,源源高於普通人。研究中,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分別被兩個家庭收養。發現姐妹學校都是班級的中等生,同樣愛好跳舞、熬夜,衣服的款式也非常相似。

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學家發現,基因對人格、社交的影響,比智力方面小,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影響不斷減弱。

經常有媽媽,看到孩子有不當行為時,吼叫孩子後有內疚感。即使父母心裡清楚,吼叫孩子是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下定決心改掉吼叫孩子的行為,但當孩子的不當行為再次出現時,還是會情緒爆發吼叫孩子。

這是因為,

孩子的行為,觸發了父母的幼時內隱記憶,我們內化了兒時,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行為應對模式。

孩子的行為,是我們應對模式的觸發器。如同摁下開關,燈就會亮這般直接。

家庭環境塑造了我們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也就是性格和教育方式,在家庭中代際傳承的原因。要打破吼叫孩子的家族傳承,就需要從自己開始,停止對孩子的吼叫。

基因我們無法改變,但後臺環境的影響,父母有主動權,也就是“優良養育的緩衝作用”。天生聰明的孩子,在不同的生長環境,可能有著遠高於父母的智力,也可能只是和父母持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