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覺得自己與眾不同,這是自信的表現嗎?為什麼孩子還是膽小呢

“韜韜爸爸,我們從小就很注重孩子的自信教育。總是在鼓勵他,告訴他他是與眾不同的,是特別聰明的,孩子也漸漸相信了這一點,按理說,應該就是建立了自信。可是我們卻發現,孩子很多事情都不敢嘗試,好像對自己並沒有太大信心,總是要不斷鼓勵你可以的這樣他才會勉強去試試。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嗎?”

上面這段是一個粉絲的留言,我覺得這個問題也代表了很多家長的疑問,這個孩子,明明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了,為什麼好像還是沒有自信呢?

因為真正的自信的孩子,關注點不該停留在自己身上,而是應該在事情上。

如果我讓一位媽媽去做一頓飯,讓爸爸去搬一個重物,他們是不會考慮“我能行嗎”這個問題的,因為他們對這種事情足夠自信。

但是如果我總是想著“我能不能做到呢?”“我會不會讓別人嘲笑或者失望呢?”,那代表我在這件事情上就已經缺乏了自信了。

對於孩子而言,培養自信的重點,是要讓他們能夠忘記自我,不懼失敗地去做。

怎麼樣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Erik Erikson的研究,得出了孩子有兩個黃金時間,是他們建立自信的重要階段。

第一個黃金時間,是孩子大約1。5歲-3歲這個時候。

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運動和精細運動能力到達了質變的邊界,他們開始走得更遠,想法更多,做得更好。他們會不斷試探自己的邊界在哪裡,他會要求自己穿衣服,要求自己刷牙,要求各種各樣他們能想到的事情。

如果這個階段父母過於保護孩子,不給孩子嘗試和失敗的機會;又或者孩子嘗試的過程中一旦失敗父母反應太大,馬上接手代替孩子完成,孩子就會變得更為敏感和脆弱,會覺得世界充滿危險,漸漸習慣依賴別人,而不是自己去完成。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充分給機會孩子去嘗試,淡然面對孩子必然大量存在的失敗,給足耐心,多做示範,讓孩子建立“多試幾次,我也可以做到”這個概念。

第二個黃金時間,是孩子5-12歲這個時候。

這個時間孩子通常進入到幼兒園或者學校當中,學習知識,參加考試,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經營社交圈。

這個時期孩子的同伴,老師,以及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評價,會很大地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而影響這些評價的重要因素,則是孩子的成績,是否知道如何正確和老師相處,是否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有非常大的關係。

這個階段的父母除了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之外,多關心孩子的社交情況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孩子自小習得了一些能在孩子中受歡迎的技能往往會有突出的效果!比如講故事,下棋,體育運動,兒童常見遊戲等等。

另外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很多家長都知道要透過多表揚孩子,鼓勵孩子來增加孩子對自我的認同感,但是很少家長知道鼓勵和表揚中非常重要的“可重現法則”!

什麼是“可重現法則”呢?

你誇孩子,孩子當然會開心,他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表揚。那麼,孩子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更多的表揚嗎?

你誇孩子“寶貝一學就會了呀,真聰明”,這是很常見的說法對吧?我們觀察一下,孩子要如何重現這個表揚呢?他能保證每次都“一學就會”嗎?能保證總是別人眼裡“真聰明”的一個嗎?

恐怕很難。

這樣對孩子的自信建立效果有限,甚至有可能導致孩子為了守著自己“一學就會”和“真聰明”的過去,而不去做其他的嘗試。每次嘗試新的挑戰的時候,他總是在想,“我可以嗎?”,這就違背了讓孩子忘記自我的本質了。

更好的說法是什麼呢?

“寶貝剛才看爸爸演示的時候很認真,怪不得能這麼快學會”

“寶貝剛才很勇敢,媽媽為你感到驕傲”

“寶貝剛才很有耐心,所以最後真的做到了!”

“很認真,很勇敢,很有耐心,很努力”等等這些,是孩子認為自己可重現的部分,他們把關注點放到這些品質上面,持續重現,持續獲得表揚,這就漸漸淡化了孩子對結果的憂慮,加強了他們試錯的決心。

很開心和大家分享我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我是韜韜爸爸,歡迎留言或者私信告訴我你在育兒上遇到的難題或者心得,讓我們共同在育兒的路上走得更好一些,也更輕鬆一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