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喜歡和父母對著幹?打罵是最笨最沒用的辦法……

為什麼寶寶們總是喜歡和大人對著幹,為什麼做事總是磨磨唧唧?為什麼說了多少遍依然我行我素?為什麼出去玩,為了一個玩具就能在地上打滾?明明都是為了寶寶好,可是他怎麼就不明白呢?到底是溝通出了問題還是小孩本身就聽不懂?

為什麼總愛對著幹

每次孩子對著幹,媽媽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迴應的:“你趕緊快點收拾,這都幾點了。”

“你就不能趕緊睡覺,我還有一堆活沒做完呢。”

“別玩遊戲了,你玩了多長時間了,怎麼說話就是不聽。”

“讓你別動別動,你非不聽,把手夾了怪誰。”

其實,面對很多事情,大人也很難控制自己的做法?看到好玩的遊戲,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說不玩就不玩麼?刷抖音真的刷一個小時就一個小時嗎?

我們總是給孩子設定較多的條條框框,“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不停地抱怨孩子的自制力,這樣只會摧毀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陷入惡性迴圈,懷疑自己、否定自己。

白熊實驗

有這麼一個實驗,來源於俄國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他的哥哥給他說,不要想“白熊”,然後就讓他待在房間的角落裡,結果哥哥轉了轉回來,發現列夫托爾斯泰不但沒有離開角落,反而一直在想白熊這個問題。

時隔多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專業的教授做了相同的實驗,越是不讓學生想白熊,大家就越是無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思想全部放在白熊身上。

我們的心理總會有這種現象,越不讓做什麼越想做什麼。明明知道玩手機浪費時間,可依然無法自拔;明明知道熬夜傷身體,可是一到晚上就不想睡覺;明明想要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是看到各種零食就沉溺其中。對於孩子也一樣,他們也知道很多事情做多了並不合適,可是卻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

斯坦福大學神經學教授菲利普,經過一系列研究發現,當實驗者被禁止、壓抑自己的想法,或者壓抑自己的恐慌和擔憂時,他們的應激中心反而會變得更加活躍。

禁令壓制&正面激勵

我們壓制孩子的想法,只會讓他們更加壓抑,不如將壓制換成激勵,只要發現他們的小變化,就去鼓勵他們,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肯定,讓他們逐漸樹立信心,自己管理自己。

比如,芽芽每天早上都會賴床,不賴個四十分鐘是不會穿衣服起床吃飯的,芽芽媽之前也使用了禁令壓制,可是發現不但沒效果,芽芽賴床的時間反而更長了。然後芽芽媽就和寶寶確定了時間計劃表,並且買了專門的小印章,安排他每天的時間,比如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起床,如果芽芽按照表中的內容執行,哪怕提前了五分鐘,芽芽媽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慢慢地,芽芽也喜歡上了這種自己管理自己的感覺。

芽芽媽叨叨

遇到孩子總是改不過來的習慣,不要吼叫禁止。這是最錯誤的教育方式,也是最不可取的方式。

從心理學上分析,吼叫本身就是語言暴力,會對人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

爸爸媽媽們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理解他們做這件事情的原因,然後尊重他們的人格,建立信任的關係,試著和他們溝通,一起解決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