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沒有什麼傳統文化是不可以絕種的!

一部名為百鳥朝鳳的國產電影上演了一出票房逆襲的好戲。作為一部主要描述山陝地區嗩吶藝術情況的類文藝片,百鳥朝鳳在上映之初不出預料的面臨了影院拍片量稀少的局面。情況的突變由一位在影視圈內頗有名望的製作人方勵引起。

63歲的方勵情緒激動的訴說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作為吳天明導演遺作的重要意義。可能是情到深處,他突然跪在鏡頭之前,聲音懇切地請求各地影院,增加百鳥朝鳳的拍片量。方勵下跪之後,立即引爆了輿論。各大院線紛紛就範,拍片量扶搖而起,無論是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還是在微信、微博這些新興媒體,百鳥朝鳳的關注度一夜爆棚,拍片量從1%不到迅速增加到7%以上,短短兩天內取得的票房已經是上映一週以來的累計票房的十倍。

百鳥朝鳳票房的爆發性增長就發生在方勵下跪事件之後的24小時以內。僅僅從經濟層面估計,方勵的確做到了男兒膝下有黃金。無論從影片的口碑,還是影片目前取得的票房成績來看,這部電影迄今為止基本功德圓滿。

百鳥朝鳳主要講述了,在黃河岸邊的古老村莊裡,傳承至少百年的嗩吶技藝在市場化、現代化社會面臨生存困境的故事。故事的主題至少包括了對作為傳統文化的嗩吶吹奏技藝日益衰落的呼喊、憂慮、不甘和無奈。

電影中,大概出生在上世紀30年代左右的焦家班班主焦三,一生與嗩吶相伴,嗩吶不僅是他養家餬口的技術,更為他帶來了不凡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威信。在焦三的年代,村裡逢紅白事都要請嗩吶班子,嗩吶匠人坐太師椅,受接師禮,嗩吶匠人甚至可以透過選擇吹奏的曲目來表達自己對僱主一生功過的評價。

彼時,嗩吶匠人儼然是鄉村道德執法者的形象。隨著市場經濟在縣城的深入,嗩吶匠人不僅收入迅速縮水,地位也一落千丈,再也沒有人會在意嗩吶師傅給自己吹的是曲子。焦三在將自己的焦家班傳給新一代班主時,有這樣的一句臺詞:黃河邊上不能沒有嗩吶,嗩吶不能絕種。其實,何止嗩吶。在河南,豫劇梆子不能絕種。在江浙,崑曲不能絕種。在川渝,變臉不能絕種。故宮邊上不能沒有京劇。黑龍江邊不能沒有二人轉。海河末梢不能沒有評彈大鼓。到處都有自己的嗩吶,到處都有自己不能消失的所謂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