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第一佛教名山梵淨山,明朝以前僅僅是一個荒山野嶺!

貴州省銅仁市境內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之交界處,有一處佛教聖地,它就是梵淨山。據考證,佛教在明代萬曆年間傳入梵淨山地區的。梵淨山的佛教信仰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學界普遍認為彌勒信仰是最主要、最關鍵、最核心的部分,彌勒文化是梵淨山佛教文化的核心。除了彌勒信仰外,也有學者認為觀音信仰也是梵淨山佛教信仰的一個主要表現。當然,在彌勒信仰和觀音信仰外,梵淨山佛教信仰中也夾雜著其它一些思想和信仰,梵淨山佛教存在著佛、道、儒、巫混雜的特徵。

貴州第一佛教名山梵淨山,明朝以前僅僅是一個荒山野嶺!

梵淨山是貴州第一佛教名山,該地區的碑記摩崖數量眾多,所含資訊量十分豐富。梵淨山見載於史籍,始於漢代,《漢書地理志》稱為三山谷,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亦沿此說。到了明代,梵淨山已成為一方名勝,有數個名字並稱,“九龍”、“飯甑”、“梵淨”、“大佛山”。明曹學佳撰《貴州名勝志》稱為九龍山,據歷代方誌記載,它還有“月鏡山、“江頭山等名稱,自明萬曆以後,其他名稱逐漸湮沒無聞,只以梵淨山名世。

貴州第一佛教名山梵淨山,明朝以前僅僅是一個荒山野嶺!

在明代以前,梵淨山就是一個荒山野嶺。唐末五代初曾有河南僧湛智來梵淨山,其事蹟不詳。梵淨山佛教興自明初,早在宋元時代梵淨山地區已受佛教影響,僅梵淨山周圍已建有數寺,宋朝時,北有沿河的沿豐寺、中勝院、西有印江的西巖寺、大聖礅鐵瓦寺和山華嚴寺等,又早在宋建炎、紹興年間(1129—1154年)思州土官田枯恭即在今銅仁地區“建置僧寺”,元代時,東有銅仁的正覺寺,萬山的中華寺等。故宋元佛教已開始向梵淨山區推進。至明初,梵淨山已興修梵宇,為一方名勝,稱“梵天淨土”,由此得名“梵淨山”,名播海內。

貴州第一佛教名山梵淨山,明朝以前僅僅是一個荒山野嶺!

據《梵淨山志》載,梵淨山興建的寺廟有:鎮江寺建於建文二年(1400年),位於梵淨山之西部;引佛寺建於永樂元年(1403年),位於山之西部,迎思寺建於永樂二年(1404年),位於山之西北部;鍾靈寺建於永樂十六年(14l8年),位於山之西部,洞德寺建於宣德二年(1427年),位於山之西部,淨王殿建於正統元年(1436年),位於山之西部,泰和寺建於景泰四年(1453年),位於山之西部宣德年間,朝廷於梵淨山設金場局,工部官員吳邦佐坐鎮督辦。

貴州第一佛教名山梵淨山,明朝以前僅僅是一個荒山野嶺!

宣德五年(1430年)吳邦佐鑄銅香爐,正德以前“鄉人葬祀懼用浮屠”,都足以印證梵淨山佛教已深入該地官民日常生活,明初梵淨山佛教之盛,由此可見一斑。到了萬曆年間,梵淨山佛教發展已經十分興隆繁盛,萬曆三年,也就是公元1575年,貴州都察院批准印江知縣雷學皋重建山中寺宇,“例行朝覲,起豎庵殿”。知縣雷學皋不敢怠慢,立即召集善人和佛教信徒楊萬林、陳普庵、楊再運、楊洪德等開砍山道,修建這座寺院。

貴州第一佛教名山梵淨山,明朝以前僅僅是一個荒山野嶺!

公元1596年,印江知縣張容倡,又倡導募集善款修建了朝山的道路與河縫觀音巖道,這次重建後,梵淨山成了修道拜佛的理想之地,當時的國舅李穎(又名李青蓮),出家後法號妙玄,來梵淨山隱居。到了萬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播州楊應龍發動叛亂,貴州巡撫郭子章接旨領兵征討平息戰亂。第二年楊應龍殘部不斷退敗,直至退守梵淨山,貴州巡撫郭子章派大軍進剿殘餘,導致山區的寺廟在戰亂中毀壞殆盡。

貴州第一佛教名山梵淨山,明朝以前僅僅是一個荒山野嶺!

再後來,妙玄遂奏請神宗及李太后重建梵淨山。到了萬曆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18年,神宗下旨,命妙玄法師重建梵淨山金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