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從小在繪本里泡大的孩子在上學後卻不會閱讀?

因為雖然在繪本里泡大,但孩子從未獲得過成人的、有效的閱讀指導和幫助,使得孩子的繪本閱讀進入誤區:

1、把繪本閱讀當成識字

不少家長認為,幼兒是沒有閱讀的,即使有,也只能是識字。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家中掛些識字掛圖,教孩子識看;孩子再大些,家長開始教背唐詩宋詞、三字經……

在他們心中,繪本閱讀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識字,要求孩子指讀、識記,有的甚至還需要透過家長的測試!這種側重文字,忽略畫面觀察,嚴重破壞繪本的故事節奏感、同時,也傷害了孩子對閱讀的好奇與探索。

過早進行機械、重複、枯燥的、大量的識字和書寫活動,收穫的往往是一個,還沒有進入學校教育,就已經對閱讀、學習充滿失敗和恐懼,自然也會抗拒。

為什麼很多從小在繪本里泡大的孩子在上學後卻不會閱讀?

點選載入圖片

2、把繪本閱讀當成故事類閱讀

繪本閱讀這些年逐漸被家長認可,但同時又走入了另一個誤區,把繪本閱讀等同於故事類閱讀,給孩子入手的繪本,全都是故事型的,還必須要有文字。

一旦遇到無字書、或者其它型別的童書,會感到疑惑,不知能否作為學前閱讀材料,也不知道如何和孩子共讀。有的家長,甚至不考慮繪本是

親子

共讀這一特點,讓孩子自己翻看,還要求孩子說出,看懂了什麼。

我見過太多家長,對繪本的運用,僅限於念一遍給孩子,就沒有然後了,這種閱讀型別單一,家長又不會透過繪本拓展進行深閱讀,即使是在繪本館長大的孩子,享受到的閱讀樂趣也不會多。

就像天天看劇成不了演員一樣,孩子自己“讀”,或者只是聽家長念一遍,是無法提升閱讀能力的。

當然,學前的閱讀,本就是“無用”的閱讀,本質是為了讓孩子獲得快樂,如果家長幫助不了孩子獲得閱讀快樂,孩子自然也無法獲得“閱讀能力”。

為什麼很多從小在繪本里泡大的孩子在上學後卻不會閱讀?

點選載入圖片

3、把繪本閱讀當成道德灌輸

不少家長熱衷於“你從書中明白什麼道理?“式的閱讀,認為孩子讀繪本,必須要從中獲得人哲理,也是抱著這樣的目的選書的。

優秀的繪本是集文學性、趣味性、藝術性、兒童性、教育性為一體的,若家長在與孩子閱讀時,只首眼於教育性,就把閱讀變成一場教育考試了。

哪個孩子喜歡考試?惟有在”悅讀“中,孩子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想象能力、閱讀能力、探索慾望才會被激發。

為什麼很多從小在繪本里泡大的孩子在上學後卻不會閱讀?

點選載入圖片

4、如何給孩子閱讀繪本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的著作《如何給孩子讀繪本》,對此有詳細解說,簡單歸納如下:

首先要感知語言。讓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視覺這五感,直接和語言聯結在一起。比如閱讀關於春天的繪本,孩子們只有在春天裡盡情的在大自然中玩耍過,經歷豐富的體驗,才能徹底理解繪本描述的場景,領悟描述的文字 。

有些家長的繪本閱讀,就是在室內進行的睡前故事,如果繪本閱讀是建立在戶外、建立在孩子豐富的體驗上,效果更好。

飽含深情的聲音語言。語言的習得首先靠耳朵聽。人的嬰幼兒時期,更是根植於聲音文化中的,即使是初生的嬰兒,也能分辨出在胎兒期就已熟悉的母親的語言,包裹在包含愛意的深情言語中,孩子才能在安全感中成長。

共讀時,爸媽把自己從繪本中獲得的感受融入語言之中,孩子的歡樂也引發家長的幸福感,親子之間才會產生愉悅的感情交流,這種共同分享、共同發現、共同感受繪本中隱藏的趣味,才是繪本閱讀的目的。

親子間的交流互動。繪本即要讀文,更要讀圖,首次拿到繪本,不讀文字先讀圖,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的細細閱讀、觀察,圖裡隱藏著故事線,和孩子一起觀察畫中細節,預測情節,繪本的趣味性會豐滿的展開。

繪本讀完最好能做延伸活動,聯接孩子的已有生活經驗,或者以書為中心,建立孩子的生活經驗,並且幫助孩子一起敘述出來。比如繪本《火車快跑》,如果孩子做過火車,引導他說出客運火車與繪本中火車的區別。

為什麼很多從小在繪本里泡大的孩子在上學後卻不會閱讀?

點選載入圖片

我當初是帶孩子做了一次火車,從購取票、候車、檢票、找座位,讓他參與每個流程,還帶他從第一列車廂走到最後一列車廂,特意去了餐車、列車長辦公室,帶他和列車員打招呼……

還特意帶了紙筆,引導他畫下印象深刻的事情,一路上,他都興奮不已,至今,看到我給他拍的照片,他依然能清晰的記得那天發生的事。

總之,只有是有效閱讀,不存在“繪本中泡大的孩子,上學後不會閱讀”的現象,通常是上學後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都高於學前不讀書的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