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別忽視

自古以來,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不打不成才。

但是打罵真的能讓孩子知錯嗎?恐怕更多的不是知錯、改錯而是害怕和委屈吧!

就像知名心理治療師

蘇珊·福沃德博士說的:

“父母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紮在子女的心頭。”

小時候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別忽視。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別忽視

1、性格差距

小時候經常捱打的孩子,總會生活在“捱打”的陰影之下,變得小心翼翼,性格很容易變得暴躁、易怒,有攻擊性,這是因為孩子受到家長暴力的影響,潛意識中就會用攻擊性來保護自己。

還有一部分孩子,會變得自卑、懦弱,就連說話時都不敢看別人眼睛。這是因為父母的打罵讓孩子沒有自信,做什麼都“不敢”。

所以經常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性格自卑、消極,而從不捱打的孩子,則更自信、樂觀,性格更積極。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別忽視

2、親子關係

經常打罵孩子,意味著家長很少和孩子好好說話,親子之間缺少平等的溝通,所以經常捱打的孩子和父母之間總是隔著些什麼,親子關係差。

而從不打孩子的家長,更多的是透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親子之間的關係會更好。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別忽視

3、犯錯後的態度

孩子都會犯錯,經常捱打的孩子,會因為怕捱打所以逃避錯誤,犯錯後很可能會撒謊、推卸責任,總是輸不起。

而不用擔心因為犯錯而捱打的孩子,更容易面對錯誤、承擔錯誤造成的後果,更容易成為知錯就改的人。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別忽視

優秀的孩子不是打出來的

優秀的孩子,應該是教出來的,而不是打出來的。

鍾南山院士曾在《大家》欄目中提到,他小時候因為嘴饞,把要交給學校的伙食費偷偷花掉買了零食,臨近期末鍾媽媽想看看飯錢還剩多少,他這才坦白。

在事情暴露之後,鍾南山以為自己要大禍臨頭了,免不了一頓打,但

父親只是問他:

“南山,你好好想想,這個事你做得對不對?”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別忽視

而父親的這番話,對鍾南山來說比打他一頓還要印象深刻,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其實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家長應該讓孩子承擔錯誤帶來的後果、做出彌補,反思自己錯在哪,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打罵。

給大家分享一套培養孩子性格和行為習慣的繪本《兒童好性格養成繪本》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別忽視

這套繪本共10冊:

《學會理解和尊重》讓孩子學會講禮貌和理解、尊重別人;

《學會勇敢不害怕》讓孩子學會勇敢和堅強;

《做不哭鬧的孩子》引導孩子成長,學會理解他人;

《我喜歡我自己》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學會快樂不生氣》讓孩子學會成長和快樂;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別忽視

《我會自己想辦法》讓孩子學會獨立和友愛

《我愛我媽媽》讓孩子學會理解媽媽的辛苦,珍惜媽媽的勞動成果;

《我愛我爸爸》讓孩子學會感恩和表達愛;

《我不怕去幼兒園》幫助孩子緩解對幼兒園的恐懼心理;

《發現更棒的自己》幫孩子建立自信心,融入集體。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別忽視

這套《兒童好性格養成繪本》用非常幽默風趣的語言和童趣的動物形象,描繪出了一個個引導孩子變得更好的故事,幫孩子塑造好性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