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家當“甩手掌櫃”不帶娃,很多都是媽媽一手造成的

在世人眼中,媽媽們是養育孩子的主力軍,而爸爸卻通常被詬病為“甩手掌櫃”、“豬隊友”、“敷衍育兒”等。

這對大多數爸爸來說,確實有點冤。甚至可以說,爸爸所謂的“不作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媽媽影響的。

爸爸在家當“甩手掌櫃”不帶娃,很多都是媽媽一手造成的

媽媽的一些作為,會把爸爸真正推向育兒路上的“甩手掌櫃”:

1、不理解、不分擔爸爸的壓力

有了孩子後,一個家庭的中心關注點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而孩子媽媽作為養育孩子的主力,也得到了較多關注,爸爸的壓力和情緒卻常常被忽視。

繁重的經濟負擔、紛繁的職場關係、家庭的和諧穩定度,是爸爸的三大壓力來源,爸爸們通常不善表達受挫、心緒不寧等負面情緒,從而變得脾氣暴躁、情緒低落。

親愛的媽媽,當爸爸情緒低落的時候,你有關注到嗎?當爸爸表示壓力大的時候,你有表示關心和理解嗎?

爸爸在家當“甩手掌櫃”不帶娃,很多都是媽媽一手造成的

2、抱怨爸爸

當然,媽媽也有壓力,除了要和爸爸面對同樣的壓力外,還有育兒和家務方面的壓力。

在壓力之下,媽媽疲憊不堪的時候,也會有負面情緒,糟糕的是,有些媽媽會去否定、去抱怨爸爸“除了賺錢,什麼都不做”,會和孩子說“你爸太懶了”,“你爸都不管你”。

這些抱怨和指責,容易影響孩子對父親的正確認知,不利於良好的親子關係建立;容易粉碎爸爸的權威和榜樣形象,不利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品格形成。

爸爸在家當“甩手掌櫃”不帶娃,很多都是媽媽一手造成的

3、嫌棄爸爸“不靠譜”

爸爸的“放養式”帶娃,被笑稱為“爸爸帶娃,活著就好”。可以從中窺見,媽媽嫌棄爸爸照顧不周到,嫌棄爸爸做得沒有自己好。

尤其是當爸爸發生失誤時,媽媽抱怨和指責爸爸“幫倒忙”,會增加爸爸的愧疚感,使爸爸產生自我否定和懷疑,不敢再插手,在育兒中逐漸被邊緣化。

爸爸在家當“甩手掌櫃”不帶娃,很多都是媽媽一手造成的

媽媽可以這樣做,幫助爸爸加入育兒:

1、理解和支援爸爸釋放壓力

別剝奪爸爸的興趣愛好,偶爾看一場球賽、看一部電影、打幾把遊戲等,只要不過度沉迷就好,這其實是他們釋放壓力的一種途徑,更有利於爸爸的身心健康。

2、給爸爸具體明確的要求

當然,媽媽也有累了,或者忙不過來的時候,但切忌不要去抱怨,也不要等爸爸主動發現你的需求。

可以給到爸爸具體明確的要求,比如“給孩子洗澡的任務就交給你了”,“今天晚上你陪孩子閱讀”,“明天下午,孩子放學後你去接他”等,這樣爸爸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爸爸在家當“甩手掌櫃”不帶娃,很多都是媽媽一手造成的

3、發現爸爸的閃光點,並肯定爸爸的付出

細心一點,總會爸爸的閃光點,以及爸爸的付出,也許你會發現,爸爸真的做了不少,還做得很不錯呢。

這樣,你的心情是不是好了很多。要記得給予爸爸充分的肯定,比如“我和孩子都覺得你很棒”,“你今天工作辛苦啦”,“你和孩子一起搭建的軍事基地真酷”等。

這樣做,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夫妻關係,爸爸也更願意參與到育兒中來,還可以幫助爸爸在孩子面前樹立好的榜樣形象。要知道,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4、給爸爸慢慢成長的時間

爸爸並非是天然的教育者,父親角色的實現,需要在不斷地學習中完成,更需要在育兒實踐中不斷完善,他們也在為成為優秀的爸爸而不停努力著。

媽媽要耐心一點,多給爸爸創造育兒的機會,不要因為爸爸偶爾的失誤而否定他,多理解他,適當地給予一些幫助。最好的狀態,是媽媽放手,讓孩子的成長去影響爸爸成長。

爸爸在家當“甩手掌櫃”不帶娃,很多都是媽媽一手造成的

結語: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好的狀態是剛柔並濟、旗鼓相當。不應該是“世上只有媽媽好”,而應該是“爸爸媽媽都很好”。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曾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作為男性,父親有著區別於女性的教育思維和教育方式,非常有利於促進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獨立能力、冒險精神、自信心、逆商等各方面的發展。

媽媽們,不妨推爸爸一把,讓爸爸充分感受到帶孩子的樂趣,給他一些時間去成長,相信他也會做得很好。

爸爸在家當“甩手掌櫃”不帶娃,很多都是媽媽一手造成的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