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成長的過程就像是破繭成蝶,它們看似輕盈美麗實則是在褪掉所謂的醜陋和青澀,每一次輕微破繭都是新的成長階段,尤其是新生命的誕生,從哇哇啼哭的第一聲開始就象徵著他們破繭的第一階段,而後的每一次成長、每一個階段都會發生新的變化。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比如孩子語言能力初步建成後,他們從“奶”到“喝奶奶”再到“我要喝奶奶,你快去衝”的轉變,就是孩子破繭後優秀的能力展現,但對於父母們來說孩子越大、他們就會越淘氣,尤其是遇到一些“不可以”的阻止必要時,孩子的反抗能讓家長氣到懷疑人生,家長越是說“不可以”的事情孩子反而越是完成的積極一些。

這是怎麼回事?是孩子在故意“挑釁”父母的底線嗎?

先來說說“不可以”三個字,相信為人父母后絕大多數家長都對孩子這麼說過,而孩子是什麼反應呢?不出意外的話,孩子一般不是撒嬌耍賴、就是叛逆抬槓,撒嬌耍賴型的孩子一般懂的去哄人,透過“不吃虧”的方式來達到自己需要的目的,而叛逆抬槓型孩子往往硬來,就是傳說中“你不讓,我偏要這樣去做”的對著幹。

在“不可以”的拒絕裡孩子們毫無意外是不悅的,從心理層面分析一般被拒絕都是很掉面子的事情,同時也代表著不被認同的傷心事,和孩子不同的是成年人的世界多了一份隱忍和理智,哪怕被拒絕了很不開心也要注意言辭方面的端正。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可是孩子不同他們的心思很單純,沒有隱忍、更沒有所謂的討好與自我檢討,在小朋友的心中開心就是快樂、不開心就要透過哭鬧錶達出來,這是孩童正常的情緒和心理發洩,其中孩子對“不可以”的激烈反應、故意挑釁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孩子沒有弄懂“不可以”的含義,在不懂的情況下自然是隨心所欲了。

也就是說,父母在和孩子說“不”的時候要讓娃子弄清楚其中的含義,稀裡糊塗地執行自然是委屈中的不滿,可是也有家長髮現,我們在和孩子講“不可以”背後原因的時候效果甚微,孩子要麼是捂著耳朵“我不聽,我不聽”,要麼就是挑釁型的“我偏要去做”,難道自己家的孩子真的不一樣嗎?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不,被拒絕的孩子一般心情都是比較糟糕的,這個時候和孩子溝通一定要懂的巧用方式,和孩子說“不”實際上也是一種學問,掌握好溝通技巧才能讓孩子自覺去學會接受,而良好的

親子關係

溝通也是不再讓孩子對著幹的基本所需。

那麼,當我們說“不可以”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如何有效溝通呢?

1、孩子犯錯了,家長要學會先自檢

說起孩子犯錯,絕大多數家長都是以批評、或命令等口吻傳遞訊息,比如:

“你怎麼回事,這麼簡單的事情還能做錯”

“都說了玻璃水杯不可以放桌邊,還要我說多少次”

“天氣太涼了,不可以吃

冰激凌

,會咳嗽感冒的”

“不可以再吃零食,你嗓子還在疼不知道嗎”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我們常常對孩子說“不可以”,卻忘記了停下腳步去檢討自己的行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他們日常生活當中最常模仿的物件,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又怎能對得了呢?哪怕是孩子總是做了一些挑釁性行為的事情,這也是家長在教育和溝通方面出了問題,有效的親子溝通是建立在友好且穩定的語述基礎。

如果孩子做錯了,我們不妨檢討自己“這件事,我也有錯”,可能很多家長會疑惑明明是孩子自己做錯了為什麼要家長去承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刷到“孩子不吃蔬菜,媽媽狠揍爸爸後,孩子立馬乖乖吃菜”的搞笑影片,影片雖為搞笑內容卻也是教育裡精髓,為什麼孩子不能明確自身的問題,大多數是沒有勇於承認錯誤的例子在先。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所以說,孩子犯錯了、家長們不要忙著去批評責罵,想著去承認或自檢自身的問題,你會發現孩子的情緒會安靜許多,他們甚至看戲不怕事大地幫助家長找到自身的毛病,不過教育裡我們始終記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有個勇於承認錯誤的家長,孩子在挖掘錯誤的同時也能近切感悟,做一個勇敢父母背後的勇敢孩子。

2、簡單表明目的,不要把事情第三方化

父母對子女的關愛絕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最溫暖的感情,但愛之深、往往責之切,也就忘記了我們對孩子說“不可以”的目的是什麼,孩子之所以被稱之為孩子,是因為他們的心智發育未完善,他們讀不懂、更無法接受父母劈頭蓋臉的“愛之深”。

正如上述所說,“不可以”的方式有很多,但家長卻偏偏喜歡挑“愛之深、責之切”的口吻去傳遞訊息,這樣的溝通方式別說小朋友,就連懂的隱忍、理智的成年人也無法做到完全接受,因此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儘量簡短地表明目的,不要把關心孩子變成批評教育的“第三方化”。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如何避免第三方化、簡單易懂地表明目的?平時我們可以這樣去和孩子溝通:

【1】把“你怎麼回事”改成“你的想象力很棒,真沒想到這件事情還可以這樣去做,但結果是不是有些問題呢?”

【2】把“都說了玻璃水杯不可以放桌邊”改成“玻璃水杯是易碎品,為了安全起見建議你把水杯往裡邊放,要是水杯摔破扎傷你媽媽會心疼的”

【3】把“不可吃冰激凌”改成“不是媽媽不讓你吃冰激凌,而是冰激凌太涼了,你的小嘴和腸胃會抗議,如果它們不開心的話,嘴巴會疼、腸胃也會不舒服或拉肚子哦”

【4】把“不可以吃零食”改成“你可以少量地吃一些零食,大量食用會影響你的健康,我們可以把這些零食分成7份,然後一個星期天天都可以吃到零食,這比起你一次吃完要更有味道哦!”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總而言之,想要孩子輕鬆又歡快地接受某件事情,除了要孩子明白這件事情的目的之外、還要簡單地表明對孩子

的關愛,讓“我愛你”感化一切不愉快的雜質!

3、事不過三,重複的事情要清楚明確

有些家長在和孩子強調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喜歡不停地重複表述,這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好的

家庭教育

,重複式表述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煩躁且對問題本身不夠重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當有緊有松,有關底線的問題要做到事不過三、且重複的事情要清楚明確。

說了孩子就是不聽、就是不照做,如輔導孩子作業講了很多次還依舊犯錯,這個時候家長的情緒就很難自控,如果我們實在是控制不住情緒了不妨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多和孩子溝通彼此的理解能力,比如“我說的你能理解嗎?”、“哪裡說的你理解不了?”…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如果孩子一遍、兩遍、三遍四遍,甚至十遍還記不住,那麼今天、明天過後呢?

在孩子的教育裡,我們要清楚任何結果都不是當即決定,都有著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與發展細節,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多去看看細節發展,你會發現孩子也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般不堪,而孩子的成長家長也不要總是要求太高了,更不要像要求成年人那樣指望孩子一觸即成。

4、立好規矩,不要讓孩子輕易挑戰底線

現實中,很多教育模式都是“孩子在家是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唯我獨尊的成長環境也促就了孩子的刁蠻任性、自私霸道,養孩子不能太細養、養孩子更不能“隨他吧”,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該立規矩的時候不要心疼,並且不要讓孩子輕易挑戰底線,在規矩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往往更穩重、遇事不驚。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比如,孩子“不喂不吃飯”時若家長不立“不吃就餓著”規矩,在孩子的心中“反正我有零食、反正最後還是會餵我吃飯”,當我們和孩子心意無法共通、且孩子明顯是錯處的無理取鬧時我們不需要和孩子說太多道理,把“到點就吃飯、零食全部沒收”列入家庭規矩,在全家都遵守的情況下孩子就會逐漸理虧,最終肚子餓的生理需求會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吃飯”,這種源自身體的機能反應教育要比家長的各種說教、哄騙更有教育效果。

說到最後,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有對孩子說“不可以”嗎?孩子是何反應、家長又是如何應對效果如何呢?歡迎評論區留下您的育兒經驗!

和娃說“不”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溝通技巧, 讓親子關係不再對著幹

點選載入圖片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例項,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