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學霸寒假上16個興趣班,完全無自理能力,媽媽卻引以為傲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天才”、“神童”一直是頭腦聰明、成績優秀孩子的代名詞,我想所有家長,都想擁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前段時間,綜藝節目《向上吧少年》中,就邀請了一個“天才”,名叫張習羽。

他今年10歲,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學習成績特別好,一直都是父母最驕傲的小寶貝。

張媽媽是一名教師,特別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

短短一個寒假竟然給孩子報了16個興趣班。

很多人對張媽媽說,這樣會累壞孩子的。張媽媽想了想確實如此,所以在生活上一點壓力都沒有給孩子。

吃,每餐每樣菜都會分好了給她端去;喝,給他無時無刻續杯……

簡直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只要一心搞學習就行。

高分低能,媽媽卻引以為傲

但在綜藝節目中,大家發現這個10歲小學霸的生活能力,實在有點廢柴,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無自理能力。

節目組讓一分鐘剝好一個雞蛋,然而已經一分多鐘了,

張習羽手上的雞蛋殼只是掉了一小塊。

這時媽媽出來解釋道:“這孩子不會剝雞蛋很正常,因為平時這些活都是我在幹,做好的魚,魚刺全部挑出來,龍眼裡的核都要挑出來,才會給他吃,不然他就不吃。”

聽這段話的語氣,媽媽並不在意孩子已經成為了生活中的“低能兒”,反而還引以為傲。

在媽媽的“細心照顧”下,孩子也變得越來越難伺候,

不是剝好的水果不吃,被子從來都不自己疊……

對於這些行為,嘉賓們一致認為,張媽媽對孩子屬於溺愛。

反觀,身為教師的張媽媽卻不以為然,還滿臉自豪,彷彿在說:“我家孩子,學習好!其餘的都不重要。”

獨立能力,真不比學習成績差在哪裡

每個人都會有缺點,“天才”也一樣,這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

說到高分低能的典型案例,可能大家都會想到魏永康這個名字。

1983年,他出生在湖南華容縣的一個小村莊裡,是村裡出了名的“神童”。別的孩子還在學走路的時候,他已經會背古詩、認漢字。

四歲上小學,從二年級一下跳到了六年級,8歲就讀中學,13歲考上了大學,學習成績一直都是遙遙領先的狀態,也是媽媽驕傲、炫耀的資本。

但獨自在北京讀研期間,卻意外被學校勸退

,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原來,媽媽對魏永康的教育從來都是學習第一,小時候有同學叫他一起踢足球,但被剛買菜回來的魏媽媽看見了,魏媽媽一下火冒三丈,把孩子手中的球、也是唯一的愛好。都丟到了臭水溝裡。

孩子就這樣被媽媽“掌控”著,一直到後來被學校勸退。

每天魏媽媽會按時叫孩子起床,有時為了讓孩子多看會兒書,自己還會一口口地喂孩子吃飯,這種狀態維持到了魏永康考上研之前。

因為讀研的學校離家鄉有點遠,魏永康不肯再麻煩媽媽,堅持要自己一人去。

但到了地方才發現,這裡的生活和原先一點都不一樣,沒人為他鋪床疊被,沒人叫他起床,

他無法和導師正常交流……

導致他學分不夠,被勸退學。

當魏媽媽意識到自己的孩子“高分低能兒”時,她痛定思痛,改變了教育方式,開始鼓勵孩子去多接觸一些人群,教孩子一些簡單的家務活……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魏永康終於走出了自己封閉的世界。

上海的一家公司聽聞魏永康的事蹟,邀請他入職,在這裡他找到了心動的女孩兒,並且有了孩子,過上了正常且普通的生活。

只是魏永康本人對孩子的教育,

更重視全面發展

,而不僅僅單看學習成績。

我想父母們應該都不想,自己費盡全力養出的孩子,最後因為無自理能力變成另一個“魏永康”吧?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生活中不只有學習成績,

自理能力也是評判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

不要讓成績的高低矇蔽了家長的眼睛,畢竟走入社會後,沒有人會只看成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