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要大人抱,知道原因後,你可能就不忍心拒絕他們了

近日,一個“商場裡面兩歲左右的孩子跪在地上求抱父母堅決不抱”的事情刷屏了。

一個兩歲的孩子跪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伸手堅持著讓大人抱抱。圍觀的人都很心疼孩子,但是家長卻一臉嚴肅地站在旁邊,面對孩子的哭鬧無動於衷。

不一會孩子哭聲小了,家長要求孩子從地上自己先站起來才抱,否則不抱。

看到下面很多網友的留言說:不要管他。

還有網友留言說:“你們是自己沒有孩子,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孩子有多精了,就知道家長有多難當了“。

確實,很多時候我們做家長的累了煩了,是會抗拒孩子跟我們索要抱抱的行為。

但是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很不公平的,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想要“抱抱”的真正原因後,就會發現我們堅持不抱孩子的行為,真的太過狠心和冷漠了。

因為孩子要求抱抱,有可能是累了,也有可能是需要安全感,還有就是需要被寵愛,無論是哪一種都應該得到支援。

為什麼哭鬧中的孩子總想讓大人抱抱呢?

1、孩子有可能是累了

一個兩歲多的孩子,骨骼和肌肉的能力沒有完全發育好。雖然這個年齡段孩子非常的好動,卻也很容易疲勞。

並且他們比較矮,在他們的視角里,商場全部是成人的小腿和陳列架的最下部。任何一個人連續看幾個小時這種場景,都會乏味得想睡覺。

更何況是一個才兩歲多的孩子。這個時候孩子伸手讓大人抱抱,大機率是真的累了。

孩子只想在父母的懷裡經過短暫的休息回血恢復。

2、孩子可能需要安全感

研究表示,孩子經常被擁抱時,表明他們的訴求得到了滿足,就會有被信任和被重視的感覺,這是內心安全感最主要的來源。

孩子要求爸媽“抱抱”時,就說明孩子全心全意信任自己的爸爸媽媽。

在父母的懷裡能讓孩子獲取到充足的安全感,讓他感受到父母是關心、愛護自己的。

孩子越小越需要從照顧者身上找安全感的需求越高。有人把安全感形容成一個圈,範圍會從小嬰兒到幼童逐漸變大,時間跨度變長。

既然是個圈,孩子長大了就肯定會離開這個圈子,但他們終歸都會有想回去的那一刻。

所以如果孩子大了再也不想回去,那就說明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3、需要被寵愛,確認大人的愛是否還像從前

每天早上上學的時候,我都習慣抱著家裡三歲多的孩子下樓去送他上幼兒園。

一開始在電梯的時候,碰到有鄰居會對我孩子說:你還要媽媽抱啊,媽媽多累啊!

我總是笑笑說:“他還小著呢,可以多抱點。”

孩子在我懷裡聽到我這麼說的時候,總是一副很開心的樣子。

其實有時候校車來晚了,我抱著孩子會有點累。

但是一想到我抱著他幾分鐘等車的時間,他就會很願意乖乖地去上幼兒園,還是很划算的。畢竟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

其實,孩子對父母擁抱的渴望,就是愛的確認。

如果孩子覺得父母忽略了自己,就會想方設法地引起父母的注意,求抱抱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的世界非常簡單,你願意多抱她,他就明白你是愛他的,安全感自然也就充足了。

你的擁抱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1、意味著生存

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孤兒院裡曾經出現過嬰兒死亡潮。

死亡率從原本的32%一下子飆升至75%。醫生們始終找不到確切原因。

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們覺得孤兒院嬰兒的大批死亡是因為缺乏“擁抱”。

一位叫

哈里·巴克溫

的兒科專家甚至指出,這些嬰兒們患上了“原始情感飢渴症”,繼而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意志力。

原來在80年代的時候,當時美國有這樣一個育兒觀:成人與嬰幼兒接觸是“不衛生”的行為,會導致孩子們生病。

於是孤兒院規定撫養的護士不能用手碰嬰兒,更不能擁抱他們。甚至給嬰幼兒們餵養都不能有肢體接觸,只能透過一些工具來。

就這樣嬰幼兒們在極度的孤獨和恐懼中失去了活下去的意願。

後來美國的孤兒院改變了這一做法,護士們被要求一定要多抱抱這些嬰幼兒,很快這些孩子們恢復了活力。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擁抱就有這麼神奇的效果?

其實瞭解一下嬰兒們出生前的環境就知道,孩子在母體時是被羊水包圍住的,溫暖又安全。

出生後環境變了,安全感沒了。這時候母親取代了羊水的角色給孩子溫暖和安全感。

但是孤兒院的孩子失去了媽媽,被拋棄的感覺讓他們感受到了巨大的恐懼。

而在孤兒院裡因為要打造“衛生環境”,相當於孩子又被護士們再次拋棄了一次。

此時嬰兒心理上僅存的一點安全感都被摧毀了,只剩下了無助和恐懼。

這個時候別說嬰兒,可能成人都很難經受住這種接二連三的拋棄。

於是失去了求生的慾望,哪怕最後活下來的嬰兒,心理上也受到了重創。

英國的詩人蒲柏曾經這樣說過,擁抱不僅僅是一個動作,在擁抱別人的時候,自己也能夠感受到力量。一個小小的擁抱,蘊含著巨大的力量。

所以,大人的擁抱對嬰幼兒來說,意味著能夠生存下去。

2、意味著心理健康

2010年,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調查,他們長期追蹤500個孩子,觀察孩子和父母擁抱的頻率,最後將實驗結果分為以下三個等級。

10%的父母很少抱孩子。

85%的父母有時擁抱孩子。

而只有6%的父母經常擁抱孩子。

幾十年過去了,研究人員重新評估那些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態,發現經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情緒也更為穩定,很少出現焦慮,幸福感比一般人都要高。

這種情況引起了研究人員極大的興趣,後來找到了根源,原來孩子被擁抱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催產素”,這種“催產素”物質會使孩子感到被信任和被支援;並且經常被擁抱的孩子,內心安全係數會更高。

正是因為擁抱是人類在子宮內的第一感覺,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亞提出過“四個擁抱”理論,她認為人一天至少要有4個擁抱才能生存,8個擁抱才能維持生活,12個擁抱更能促進成長。

所以,家長根本不用擔心抱孩子抱多了會寵壞他們,反而擁抱會讓孩子未來身心更健康。

如果真的不想抱孩子,可以這樣處理

其實道理大家都懂,但是面對哭鬧的孩子,大人心情有時候會變得很惡劣,也會抗拒去抱孩子的。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這樣做:

1、蹲下來,問問孩子是不是想讓你抱一抱。

如果你這個時候很累很煩就是不想抱孩子,那就直接跟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現在也好累,寶貝可以自己先走一會嗎?等一會再抱你可以嗎?

如果孩子聽了哭得更厲害了還是堅持要抱,而你仍然不想抱怎麼辦?

2、可以先問問孩子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法,如果孩子也說不出來什麼替代的方法。

那就跟孩子商量,引導孩子跟父母一起到旁邊的椅子上休息一會再走。

又或者父母一起拉著孩子的手,把他拎起來走。

3、如果孩子還是不同意這些方案,一定堅持要抱抱。那麼這個時候就抱著孩子吧。

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沒必要一定要跟孩子對著幹。

畢竟孩子不是我們的對手,家長要做的不是贏了孩子,而是贏得孩子,這樣才能和孩子共贏。

我曾經在某乎上看過一個回答,答主說自己從記事開始,父母就再也沒抱過他親過他。

但是父母對自己是非常好的,吃穿都給他最好的,也不會虐待他和打他。但是他就是和父母一點都不親近。

長大後他去了外地工作,一年到頭也就過年的時候回家幾天,但就是那幾天時間和父母待著總是覺得很尷尬。就像一個陌生人闖進別人家的感覺。

就是那種明明有家有父母,但是卻沒有任何的歸屬感,周圍很熱鬧但是不屬於他,他很寂寞心裡空落落的怎麼填都填不滿。

這個高讚的回答讓人感覺很心酸,孩子們其實一直都在想努力地親近父母,也希望父母能夠更多的主動來擁抱自己。

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想過最後跟父母之間變成這樣的關係:最熟悉的陌生人。

日本兒童專家松田雄道先生在他的《育兒百科》中提到,當孩子的眼睛還不能明白看清楚時,為了讓他們感知到來自外界的愛意,我們應該多擁抱他們,孩子們能透過擁抱感受到親人的溫暖。

父母擁抱孩子的過程是他們童年時期一種快樂的來源,既然做父母的有條件有能力給孩子快樂,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