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死前卻下聖旨不準兒孫再下江南,是因為什麼

康熙皇帝英明一世,卻沒能處理好皇位繼承人問題,使得康熙晚年出現“九龍奪嫡”的宮廷鬧劇,堂堂大清朝皇家子嗣,為了爭奪地位不惜兄弟反目,手足相殘。雍正登基之後,痛定思痛,在皇儲確立制度上實行了重大革新,改預立太子為秘密建儲,事先定下繼承人選卻秘而不宣,終於結束了幾千年來困擾歷代皇帝的老大難問題,乾隆皇帝成為第一個受益者,波瀾不驚、水到渠成地順利登基。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死前卻下聖旨不準兒孫再下江南,是因為什麼

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任皇帝,他的一生創下許多記錄,既是古代歷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帝,也是古代史上實際掌控皇權時間最長的皇帝,是對清朝歷史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的重要歷史人物。在歷史學家眼中,乾隆還是一個標準的爭議人物,優點和缺點同樣突出。一方面他精明睿智,乾綱獨斷,一生締造了“十全武功”、康乾盛世等銘記史冊的千秋偉業,另一方面他晚年卻蛻變成一個昏聵不明之君,使得清朝出現了奸臣和珅這樣空前絕後的權奸,使得大清極盛而衰。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死前卻下聖旨不準兒孫再下江南,是因為什麼

對普通百姓而言,乾隆又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戲劇性人物,民間廣泛流傳的他的身世之謎、六下江南等種種趣聞軼事。乾隆六下江南,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活動軌跡之一,也是他頗為自詡的“功績”之一。《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曾在諭旨中說過:“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一曰南巡”。把六下江南與西北用兵等量齊觀,視之為國之大事。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死前卻下聖旨不準兒孫再下江南,是因為什麼

乾隆為什麼要六下江南?他在諭旨中多次闡述過此問題,可以歸納為三大原因。一是因為江南從明朝以來,就一直是經濟最為繁榮之地和文化最為昌明之地,是朝廷的財賦重地,有“天下財賦半出江南”之說,乾陵南巡可以維護、穩定這個核心重地,並拉攏江南士人叢集。二是在南巡途中,可以深入民間,直觀感受清朝各地的吏治民情,便於對民政、軍事、河防、漕運、農業等重要環節進行深入瞭解,體察民生疾苦。三是可以“奉聖母皇太后遊賞”,讓母親得以“眺覽山川之秀”,聊表孝心。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死前卻下聖旨不準兒孫再下江南,是因為什麼

但是,既然南巡意義如此重要,《清帝外紀》記載,乾隆在死前卻給大臣們留下一道聖旨,日後不準兒孫們效仿他再度南巡:“將來皇帝如南巡,而汝等不阻止,系無以對朕”。從此,清朝歷代皇帝把這道聖旨視為祖訓,再無一人下過江南。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死前卻下聖旨不準兒孫再下江南,是因為什麼

到底是因為什麼讓乾隆發出這道奇特聖旨?他為什麼不準兒孫們再下江南?他在這道諭旨中也給出了答案:“朕御極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乾隆這道聖旨可謂是一次深入自我檢討,一語道出六下江南的弊大於利。南巡各地官吏,為了討得乾隆歡心,無不盡心竭力,不惜耗費重金百般粉飾太平,為了迎駕,大肆修建十餘處行宮,南巡所用之衣食住行、無不極盡奢華精美,讓乾隆過足了帝王癮,好不風光。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死前卻下聖旨不準兒孫再下江南,是因為什麼

比如僅揚州一地,為了迎接乾隆,就大興土木,新建或重修行宮、名勝景區、各類殿堂樓閣5154間,亭臺196座。僅僅兩淮鹽政衙門一處,就為迎駕花費白銀四百六十萬兩,大量的人財物力,被白白浪費在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的南巡迎駕。對國計民生有百害而無一利。故此晚年的乾隆回憶此事,頗有痛悔之心。於是才下了那道聖旨,下決心不準日後的清朝皇帝再做這些無謂的靡費之舉。雖然他是明白了,可代價也實在未免太大了點。參考史料:《清史稿》《清高宗實錄》《清帝外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