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超硬核謀士組合臥龍鳳雛,為什麼救不了蜀國?皆因2人有矛盾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天下的名言:“伏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伏龍”是指臥龍先生諸葛亮,鳳雛是指龐統。兩人都是漢末三國時期的濟世良才,胸懷錦繡腹藏韜略,指揮若定善曉兵機,是三國眾多謀士中的出類拔萃之輩。

三國超硬核謀士組合臥龍鳳雛,為什麼救不了蜀國?皆因2人有矛盾

正常情況下,只要得到其中一人輔佐,就能平定天下,開創萬世基業。但離奇的是,劉備同時把諸葛亮和龐統攬入麾下,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擁有三國超硬核謀士組合的蜀國,不僅未能笑到最後,反而在三國爭霸戰中第一個滅亡,令人遺憾地早早退出歷史舞臺,讓劉禪成了亡國之君。

三國超硬核謀士組合臥龍鳳雛,為什麼救不了蜀國?皆因2人有矛盾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可思議的結局?其實細細品讀一下相關史實,就會發現其中奧妙所在。老百姓常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人心齊泰山移”,都闡明瞭團結合作的重要性。蜀國的超硬核謀士二人組,就是在這一點上出了問題。這二人之間存在矛盾和內耗,導致兩強組合未能發揮出最大優勢。《三國志》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龐統沒有諸葛亮那樣的好運氣,沒有什麼大人物屈尊前來請他出山。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東吳某郡縣的一個功曹。當時的東吳人才濟濟,周瑜、魯肅、張昭、黃蓋、程普群英薈萃,龐統因此一直得不到重用。

三國超硬核謀士組合臥龍鳳雛,為什麼救不了蜀國?皆因2人有矛盾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荊州,龐統慕名前來投奔,劉備對他最初也沒有什麼好印象,只給了他一個耒陽縣令的芝麻官。龐統鬱郁不得志,每天借酒澆愁,荒廢政務,劉備一怒之下撤了他的職。東吳都督魯肅聽說後,對懷才不遇的龐統非常同情,立即給劉備寫了一封信:“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認為劉備應當放手重用龐統,才能使其一展才華。諸葛亮知道後,“亦言之於先主”,跟著隨聲附和幾句。魯肅這封信成為龐統一生轉折點,劉備由此開始重視龐統,並提拔他為軍師中郎將,從此龐統才得以出將入相一展雄才。

三國超硬核謀士組合臥龍鳳雛,為什麼救不了蜀國?皆因2人有矛盾

那麼問題來了。龐統投奔到劉備麾下時,諸葛亮已經是劉備的心腹干將和頭號謀士,地位尊崇,一語千鈞。但龐統到來後,他坐視劉備只給了龐統一個縣令,卻冷眼旁觀一言不發。直到魯肅來信之後,諸葛亮才迫不得已出來隨聲附和幾句。

三國超硬核謀士組合臥龍鳳雛,為什麼救不了蜀國?皆因2人有矛盾

要知道,諸葛亮和龐統並非素不相識,而是淵源不淺。在出山之前,二人都曾拜在大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門下,說起來還是同學。蘇東坡寫龐德公的詩句“鹿門上冢回,床下拜龍鸞”,“龍鸞”指的就是諸葛亮與龐統。可見二人曾經同室求學,不僅認識,彼此也必定非常瞭解。但諸葛亮對龐統的才幹心知肚明,龐統前來投奔劉備,他卻不肯在劉備面前出一語相助,可見二人之間確實存在矛盾,關係並不和睦。另外一件事也證實了這一點、諸葛亮在得意之作“隆中對”中,極力主張劉備佔據荊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認為荊州是非要不可的戰略要地。

三國超硬核謀士組合臥龍鳳雛,為什麼救不了蜀國?皆因2人有矛盾

但龐統的看法與諸葛亮正好相反。《九州春秋》記載,龐統向劉備建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認為荊州是處境兇險的四戰之地,應當捨棄。兩人對軍國大事見解不同,也是矛盾的起因之一。如此一來,諸葛亮和龐統雖然都是當世奇才,但卻矛盾重重,非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還會出現互相掣肘互相拆臺的惡果,導致二人的才幹都不能很好地發揮,他們救不了蜀國也就順理成章了。參考資料:《三國志》《九州春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