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秦國和齊國雙雄並立,一度並稱為“東西二帝”!

《韓非子·內儲說下》中記載:“穰侯相秦而齊強,穰侯欲立秦為帝而齊不行,因請立齊為東帝,而乃能成也。”在戰國中期,秦昭襄王和齊湣王一度並稱為“東西二帝”。對此,《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十九年,王為西帝,齊為東帝,皆復去之。”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三十六年,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在時間上,秦國和齊國的君主並稱為“東西二帝”,發生在公元前288年。但是,同樣是在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和齊湣王都取消了“帝號”,也即《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的“皆復去之”。那麼,問題來了,在戰國中期,秦國和齊國為什麼並稱“東西二帝”?為何後來又取消了帝號呢?

戰國中期,秦國和齊國雙雄並立,一度並稱為“東西二帝”!

一首先,秦昭襄王和齊湣王在戰國中期並稱為“東西二帝”,直接原因就是秦國和齊國的實力,已經獨居一個檔次了,也即和戰國七雄中的其他五國拉開了一個檔次。打個比方,如果戰國七雄是七支球隊的話,那麼,戰國中期的秦國和齊國,無疑是爭冠球隊,也即非常有希望奪得最後的總冠軍,至於此時的魏國、趙國、楚國,則是季後賽球隊,而就韓國、燕國,頂多就是季後賽邊緣的球隊了。具體來說,在公元前288年前後,本來在戰國中期崛起的魏國,已經從中原霸座的寶座上跌落了。對於魏國的衰落,和三場關鍵戰役存在直接的關係,分別是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河西之戰。其中,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是齊國連續重創魏國的戰役,至於河西之戰,則是秦國從魏國手中奪走河西之地的戰役。

戰國中期,秦國和齊國雙雄並立,一度並稱為“東西二帝”!

二進一步來說,在商鞅變法後,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這兩位君主的努力,秦昭襄王即位後的秦國,不僅扭轉了對魏國的劣勢,更開始對魏趙韓三晉逐步蠶食。至於西邊的齊國,也有一場被人忽略的鄒忌變法。齊國任用鄒忌進行變革,和韓國任用申不害進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幾乎是同時的。在鄒忌變法後,齊國也是人才濟濟,比如鄒忌、田忌、孫臏、匡章等文臣武將。在地理位置上,秦國處在戰國七雄中的西邊,齊國則在東邊。在秦國和齊國差不多同時崛起的過程中,不僅中部的魏國備受打擊,對於韓國、趙國、楚國,也是壓力山大,甚至忍不住要喊出一句“我太難了”。由此,對於獨居一個檔次的秦國和齊國,自然不願意和其他五國使用同樣的王爵了。

戰國中期,秦國和齊國雙雄並立,一度並稱為“東西二帝”!

三在戰國以及之前的春秋時期,爵位需要和各個諸侯國的實力相匹配,如果不相匹配,難免是要出問題了。比如西周初期,周王室就給楚國一個子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排在倒數第二。當然,楚國立國之初,不過方圓五十里,只給一個子爵,自然沒有什麼怨言的。但是,到了春秋時期,楚國已經是當時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再繼續使用子爵,自然是心裡不平衡了。根據《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的記載:楚熊通怒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於是,楚熊通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

戰國中期,秦國和齊國雙雄並立,一度並稱為“東西二帝”!

四同樣的道理,在戰國中期,秦國和齊國的實力,已經明顯超過其他五國一個檔次了,所以,在其他諸侯國使用王爵的背景下,秦昭襄王和齊閔王需要一個帝號,以此和王爵區分開來。帝,皇天下之號也。——《說文》。在歷史上,不僅有三皇五帝,就商朝的君主,也有帝乙、帝辛(商紂王)等稱號的君主。所以,在尊貴程度上,帝號自然在王爵之上了。當然,這也暴露出秦昭襄王或者齊湣王想要一統天下的野心。那麼,問題來了,並稱為“東西二帝”之後,為什麼秦國和齊國又在同一年相繼取消了“帝號”。對此,這是因為蘇秦之弟蘇代的勸說,讓齊湣王先取消了帝號,然後秦昭襄王也跟著取消了帝號。

戰國中期,秦國和齊國雙雄並立,一度並稱為“東西二帝”!

五最後,根據司馬遷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在得知秦國和齊國並稱為東西二帝后,蘇秦的弟弟蘇代由燕國來到齊國,並對齊湣王表示:“秦稱之,天下惡之,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且天下立兩帝,王以天下為尊齊乎?尊秦乎?”也即秦國稱帝,自然讓其他諸侯國憤怒,而齊國稱帝,同樣會得罪天下。所以,蘇代勸說齊湣王取消帝號,以此獲得天下的支援,從而共同討伐秦國。和哥哥蘇秦一樣,縱橫家蘇代也是合縱策略的奉行者,也即主張山東六國聯合攻打秦國。在蘇代的勸說下,齊湣王決定取消帝號,並聯合楚國、魏國、韓國、趙國共同進攻秦國。秦昭襄王一看,你齊湣王實在太不地道了,所以不僅積極應對齊國等諸侯國的聯合,也隨之取消了帝號。綜上,因為秦國和齊國各自心懷鬼胎,不僅想借助於稱帝來試探天下,還希望藉此來孤立對方,所以,只要一方取消了帝號,另一方自然不敢繼續使用帝號了。當然,雖然取消了帝號,但是,秦國和齊國雙雄並立的格局,還是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五國伐齊,樂毅重創齊國之後,這一格局才被打破。文/情懷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