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對梁山好漢的感情之事,一些讀者也很有興趣。像宋江和閻婆惜,楊雄和潘巧雲,武松和嫂子潘金蓮,他們之間是否真愛,又為何會反目成仇等問題,也一直為讀者所津津樂道。探討人物的感情經歷,這原本很正常。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特殊的情況也開始出現。比如,網上有一種說法,認為“燕青是盧俊義的孌童”。玉麒麟盧俊義,相貌堂堂,武藝高強,原是北京大名府的員外,家中很有錢,妻子賈氏也年輕貌美。後來,吳用賺盧俊義上山時,盧俊義曾說自家的僕人燕青是“我那一個人”;而在此之前,盧俊義妻子賈氏便已經私通了管家李固。盧俊義明明有嬌妻,卻不好女色,老婆還背叛他跟了李固;而燕青容貌俊俏,且年紀輕輕,盧俊義對他的態度似乎也相當曖昧。而到了招安時,燕青面對李師師也沒有動心。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所以一些讀者據此認為:燕青和盧俊義,明為主僕關係,實際上燕青是盧俊義的孌童。正因為二者的特殊關係,所以盧俊義不好色,賈氏會背叛盧俊義,燕青對美女不動心。燕青真的是盧俊義的孌童嗎?為什麼盧俊義會說燕青是“我那一個人”?賈氏真的是因為盧俊義問題才私通李固的嗎?燕青又為何不對美女李師師動心呢?這些問題看起來都是在說“燕青是孌童”,實際上,我們只要熟讀原著,對水滸的演變過程稍有了解,就能知道這些問題沒那麼複雜。接下來,個人就從原著內容以及水滸演變兩個角度,分析“燕青是盧俊義孌童”之說是否成立。一、從原著內容來分析盧俊義出場時,曾對前來算卦的吳用說過,他年紀是三十二歲。即便放在今天,三十多歲也已經人到中年,是該鍛鍊身體和注重養生的年紀了。在人均壽命較低的古代,則更是如此。所以,盧俊義愛刺槍使棒是很正常的事,更何況他本是武人,多花點時間在練武方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對了,不要忘了,在水滸的世界觀中,好漢是不可以好色的。所以,盧俊義本身並沒有問題。另外,作者在旁白中也說過盧俊義的妻子“年方二十五歲,姓賈,嫁與盧俊義,才方五載”。水滸版本眾多,一些版本中,這句話的最後還加上了“琴瑟和諧”,表達二人的感情狀態,並沒有出現問題。1。賈氏和李固的問題既然如此,賈氏為何背叛盧俊義,和管家李固私通呢?燕青說出過答案。燕青又道:“主人腦後無眼,怎知就裡?主人平昔只顧打熬氣力,不親女色,娘子舊日和李固原有私情,今日推門相就,做了夫妻。主人若去,必遭毒手!”盧俊義被捉梁山兩個月,再回家後遇到燕青,燕青已經被李固趕出家門。燕青告訴他賈氏和李固本就有私情,所以二人勾搭在一塊很正常。盧俊義才走兩個月,賈氏和李固已經“推門相就,做了夫妻”,可見兩人早已背叛盧俊義。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從後面的情節來看,盧俊義被下獄後,李固又是賄賂梁中書,又是賄賂劊子手蔡福,希望他們儘快解決掉盧俊義。這也能說明,李固早已經和賈氏私通,兩人迫不及待要害死盧俊義,做長久夫妻了。盧俊義被捉期間,作為妻子,賈氏一沒有報官,二沒有守節;作為管家,李固不但沒有想過幫忙,還霸佔主母,趕走忠心的僕人燕青,兩人的問題不是很嚴重嗎?2。燕青對李師師的態度燕青為了宋江的招安大業,曾去找過李師師,並展示了自己的一身花繡,以及吹簫、唱歌等才藝。李師師對他很動心,還主動撩撥他,但是燕青沒有動心。燕青當時二十五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李師師天姿國色,連皇帝都喜歡她,她對燕青那麼主動,燕青何以不動心呢?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不是李師師漂亮,燕青就一定會動心,這二者沒有必然關係。另外,作者也說了,燕青是個好漢,所以才沒有動心。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這八拜是拜住那婦人一點邪心,中間裡好乾大事。若是第二個,在酒色之中的,也把大事壞了。因此上單顯燕青心如鐵石,端的是好男子。其實,換個角度也能想明白。宋江派燕青來,就是要透過李師師與宋徽宗取得聯絡,以便完成招安之事。燕青身負重任,這個責任關係著梁山十萬人的未來,豈能兒戲?別說燕青是個心如鐵石的好漢,沒有私心,就算他真的動了心,也必須要剋制住。3。盧俊義和燕青的關係燕青出場前,盧俊義稱呼他是“我那一個人”。很多讀者說,燕青只是一個僕人,盧俊義卻說他是“我那一個人”,這句話太曖昧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五個字,一方面是為燕青的出場設定懸疑,吸引讀者;另一方,也是為了體現盧俊義對燕青的重視。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打個比方來說,其實就很明白了。多年朋友相聚,或者與別人侃侃而談時,我們常會說說一些話,表示和朋友的情誼深厚。比如說“我那兄弟”“我有一哥們”“當年我和好哥們睡一張床好幾年”等等。這些話並沒有什麼齷齪的意思,只是表明關係好罷了。同樣,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劉備和關羽、張飛結為異性兄弟,“食則同桌,寢則同床”。作者這麼說,難道是要表現這哥三有龍陽之癖嗎?當然不是。作者只是強調他們關係好罷了,就像劉備和諸葛亮的“魚水之情”一樣。盧俊義說這話,也是強調燕青和他關係好。因為,燕青雖然名義上是盧俊義家的僕人,實際上盧俊義對他視若兄弟。高俅被捉上梁山,自詡相撲天下第一時,盧俊義就說自己兄弟燕青也很會相撲。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盧俊義卻也醉了,怪高太尉自誇“天下無對”,便指著燕青道:“我這個小兄弟,也會相撲,三番上岱嶽爭交,天下無對。”酒後吐真言,盧俊義醉了還說燕青是他的兄弟,可見燕青對他而言,的確是兄弟一樣。從原著來看,盧俊義也從沒有把燕青當僕人來看,綜上可以發現,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看,盧俊義都沒有問題,賈氏和李固早有私情才會背叛盧俊義,甚至想害死盧俊義。燕青和盧俊義也是正常的主僕關係,或者說,兩人其實更是兄弟情。二、從水滸演變角度分析我們今天看到的《水滸傳》,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實際上是經過很長時間才最終定下來。從歷史上宋江起義,到《大宋宣和遺事》以及元代水滸戲,再到水滸定本,中間有很長的演變過程。從水滸演變角度來分析盧俊義和燕青,我們也能發現,所謂“燕青是盧俊義孌童”,是很荒謬的說法。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1。盧俊義的故事歷史上宋江起義時,史籍中並沒有提到盧俊義。但是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提到了玉麒麟盧盧進義,讚詞是“白玉麒麟,見之可愛。風塵太行,皮毛終壞”。此時,盧進義排名第三,僅次於宋江和吳用。到了《大宋宣和遺事》中,盧俊義還有了具體的事蹟,不過他的名字寫作李進義。不管是盧進義還是李進義,其實都是盧俊義。《大宋宣和遺事》中,李進義和楊志、花榮、孫立等十二人一起,前往太湖等地,押送花石綱。這十二人結義為生死兄弟,後來楊志等孫立時,為雪所阻,無錢只得賣刀,結果殺死一個後生。於是,李進義帶著楊志、孫立等人同往太行山落草。再以後,晁蓋、吳用、燕青等八人劫取生辰綱,因為事件嚴重,所以晁蓋直接帶著七位兄弟,邀約李進義等十二人同往太行山樑山泊落草了。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到了元代的水滸戲中,盧俊義的事蹟則更詳細了。在《梁山七虎鬧銅臺》中,盧俊義妻子賈氏私通了管家李固,後來盧俊義被賺上梁山,回來後被李固及王太守陷害,後來梁山又率大軍救了盧俊義。可以發現這段故事與水滸基本一致,說明水滸作者是照搬了這段故事。水滸中的盧俊義,還有元雜劇中的韓伯龍影子。在《梁山五虎大劫牢》中,韓伯龍武藝高強,棍棒無雙,家中有錢。宋江為請韓伯龍入夥,先後派撲天雕李應、魯智深、武松、劉唐、阮小五下山接韓伯龍。韓伯龍不肯入夥,李應先是燒其家,又告他勾結梁山,害得韓伯龍入獄。這時,五位好漢又劫牢救了韓伯龍,韓伯龍只能帶著家人上山落草。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可以發現,韓伯龍的事蹟部分被移花接木到了盧俊義身上。從宋元水滸資料中盧進義、李進義,到元雜劇中的盧俊義和韓伯龍,盧俊義都是正常的,從未有養孌童。2燕青的故事前面提到,《大宋宣和遺事》中,燕青隨晁蓋等人一起劫取生辰綱。因為事情很嚴重,所以晁蓋帶著燕青等七人,邀請李進義等十二人,去太行山樑山泊落草了。其實,在之前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燕青就已經存在,讚詞是“平康巷陌,豈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至於元雜劇中,燕青的故事則更多。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比如《同樂院燕青博魚》《燕青射雁》《梁山七虎鬧銅臺》《魯智深喜賞黃花峪》《豹子和尚自還俗》中,都提到了燕青,前兩部還是以燕青為主角。從名稱來看,水滸第110回《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東京城獻俘》對《燕青射雁》應該有一定的承襲。這些作品,都沒有提到燕青是孌童的身份。相反,我們還能推測出,燕青和女人有一定的關係。元雜劇中,燕青的綽號已經是“浪子”。所謂浪子,其實是浪蕩子弟之意,比如遊手好閒、不無爭議、喜歡逛青樓、吃喝玩樂的人。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既然綽號“浪子”,說明早期的燕青就是這樣的人。比如《宋江三十六人贊中》,燕青的讚詞還有“巷陌”“春色”等詞,暗示了燕青與青樓、與女人有一定的關係;《同樂院燕青博魚》,就是說燕青用魚賭博的事。正因如此,燕青才有了“浪子”的綽號。水滸中,作者對燕青的形象做了改變,他沒有用燕青的風流事蹟,所以顯得燕青綽號不太符合其形象。還有一點,燕青的原型人物有南宋抗金將領梁興(也叫梁青、粱小哥,),以及北宋風流浪子周邦彥(邦彥俊爽,美風姿,應對便捷,自號李浪子,曾遇宋徽宗,與李師師有故事)。這些人,或是英雄,或是風流浪子,都不是孌童。由上可知,從水滸演變過程中的盧俊義和燕青,以及二人各自的原型人物來分析,燕青也不可能是盧俊義孌童。

燕青名為僕人,實際是盧俊義孌童?

總之,無論是從原著分析,還是從水滸演變角度分析,燕青都不可能是盧俊義的孌童。所謂“燕青是盧俊義孌童”,只是毫無根據的猜測,且這種猜測根本不成立。很多時候,我們評論水滸裡的人和事,並不能只看一本《水滸傳》,還要多看看關於水滸的資料,尤其是《大宋宣和遺事》,元代水滸雜劇等。畢竟,水滸是個源遠流長的故事,僅憑一本原著,並不能看得通透。參考資料:《宋江三十六人贊》《大宋宣和遺事》《水滸全傳》《同樂院燕青博魚》《梁山七虎鬧銅臺》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