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叔讀東周列國志系列八:人云亦云引發的宋國動亂

海叔讀東周列國志系列八:人云亦云引發的宋國動亂

人活一世,能改變命運的機會不過三次。對於宋國太宰華督而言,宋殤公不是他心中的宋國國君,這位國君妒忌心重,當年宋穆公捨棄嫡子公子馮而選擇讓位與夷,是為宋國選賢不選嫡的政治佳話。宋穆公為讓與夷安心管理宋國朝局,甚至讓公子馮遠離故土離開宋國到了鄭國居住。與夷即宋殤公,宋殤公對公子馮並不放心,多年之間連連發動三軍攻打鄭國,鄭宋之間的國家爭端在宋殤公時代是最為激烈的。太宰華督是反戰派,即難於受到宋殤公之重視。那麼,華督會如何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華督作為宋國太宰,掌管著宋國王室內政之事,典章法制系出其手,可謂是文官之首,只不過大多軍權在孔父嘉手中,朝中大事華督常受孔父嘉掣肘,所以華督便是有“每思尋端殺害”之意。歷朝歷代的宮廷鬥爭皆有核心,即是誰掌握兵權誰就能有決定勝負的能力,此時的孔父嘉掌握著宋國兵權,且作為宋殤公輔臣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時的宋國屢次對鄭國用兵,宋國子弟兵“父子親戚,連歲爭戰,死亡過半”,對戰爭已是產生厭憎之感。華督造輿論,劍指“孔父嘉”,其目的是要搶奪宋國軍政大權。

當時的宋國頗為流行人云亦云,包括華督本人也不免俗,比如聽說孔父嘉的老婆漂亮,華督就老是想看一眼。華督跟普通人不同的是,不僅能人云亦云,還能利用人云亦云。孔父嘉征伐戴國歸來時,由於全軍覆沒,華督就派人到處說孔父嘉的壞話:“宋君不恤百姓,輕師好戰,害得國中妻寡子孤,戶口耗減。”還說:“屢次用兵,皆出孔司馬主意。”這用心之險惡。細想華督的謠言,華督是直接摒棄掉“應該是”“據說”這種描述,反是直接用確鑿肯定的語言直接給孔父嘉定性。當然這也是利用了群眾的反戰思維。

海叔讀東周列國志系列八:人云亦云引發的宋國動亂

人云亦云是種悲哀,當善良的底線隨之崩壞,則演變成聚眾作惡。這些士兵們只不過是宋國最平凡的百姓,他們卸下盔甲就是尋常的百姓,可能是家中勤勞的丈夫、溫柔的父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本不想參與任何的戰爭,更不想參與宋國公族和朝堂的權力之爭,他們只是不想有人破壞他們的平凡生活,當宋殤公很多年帶領他們外出征戰,作為臣民來說他們無法拒絕。可是內心的那種憎恨之情始終無法排解。華督正是抓住了這個理由,引燃了一場怒火。

海叔讀東周列國志系列八:人云亦云引發的宋國動亂

華督所說的是不是真相對於人們而言並不重要,人們越是無法排解內心之苦,就越需要一個出口,哪怕是一個虛構的真相,周禮的道德束縛力和國法的威懾力就逐漸削弱,顛覆而重新開始的願望即是膨脹起來。”人們所面對的大多數事件,都是輿論造勢,華督顯然更懂得輿論之用,士兵們的譁變不過是冠冕堂皇的發洩私慾,是一場情緒高漲的狂潮。可憐的是當時的宋殤公和孔父嘉並沒有控制好和監督好這場輿論事件,更是不重視輿論之控制,才導致宋國出現國君被弒、權臣慘死的動盪變局。

對於後來譁變的兵將們,在他們聚集在華督家門前的時候,他們的命運就與華督系在一起了,所謂“左右是死,不如殺卻此賊,為民除害,死而無怨”,作為國君寵臣、軍政要員的孔父嘉轉瞬之間就變作民賊,可見群情激憤這件事情,對於一代王朝的穩固多麼危險。華督用兵變之事掌握宋國朝政大權,即有文官之支援,又有譁變之兵將的支援,因此華督成為扶立新任國君的重要人選,流落鄭國的公子馮即被迎回宋國,成為新任宋國國君。華督也因此而轉變角色,成為宋國新任國君輔臣、軍政第一要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