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5G使用者不足千萬,2千萬人無法上網,美國真的如此落後?

如果論5G的發展,毫無疑問,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5G連線規模增長主要貢獻力量。

2020年全球5G移動使用者預計將達到2。36億,2025年底將增長到30億以上,移動連線佔比從1。6%提升到19。6%,未來五年複合年增長率達67%4。其中,2020年中國5G連線規模有1。96億,以83。1%的佔比全球領先,未來無疑也是全球最大發展潛力市場。

相比之下,美國5G的發展似乎就顯得“遜色”得多,截至2020年8月,美國5G使用者數才剛剛突破400萬,當時中國5G使用者數已高達1。3億,按這樣的發展速度,到今天,美國5G使用者數量也不過在千萬規模而已。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5G的發展落後甚遠。

更有甚者,不光是5G,哪怕是在基礎網際網路接入上,堂堂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的情況也不是太樂觀——

近日,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刊登了一篇題為《美國農村地區需要網際網路接入》的文章,其中提到:

至少有2000萬美國人(也可能是這個數字兩倍的美國人)沒有接入寬頻網際網路。

這些地區缺乏寬頻服務,使得生活在這些社群的美國人在各個方面都落後於人。缺乏網際網路連線意味著教育不足、醫療水平差和不一致、對人們就業和社群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是不是很魔幻,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竟然還有2000萬人無法接入網路,佔比人口總數比高達6%!

那美國的基礎通訊網路是不是如我們想象中落後?或者說,美國5G是不是真的遠遠落後於我們?

這個問題可以從“技術”和“產業”兩個角度來談一下。

先談技術。

去年上半年,華為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歐洲、韓國和日本都有自己的5G,美國現在缺這個東西,我們應該獨家許可給美國公司獲得這個東西”,“願意將華為所有5G技術公平、無歧視地授權給一家美國公司,所授權的內容覆蓋5G的專有技術,包括原始碼、硬體技術、測控、交付、生產上的經驗,甚至晶片設計也可以授權。”

言下之意很明顯,美國沒有自己的5G,包括包括原始碼、硬體技術、測控、交付、生產上的經驗,甚至晶片設計也可以授權。

那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5G技術已經遠超美國呢?

我們需要區分清楚一個概念,

產品化能力弱,不代表通訊技術能力弱,同樣,產品化能力強,也不代表通訊技術能力強。

美國5G落後,指的是美國裝置商在“科研到產品化”這個過程中落後中國(華為),而不是科研上通訊技術落後中國。任正非所說的那些5G的概念都是產品化過程中的概念,以mmWave,massive MIMO為代表的先進通訊技術標準合集,它的目的是商業化使用,不是學術驗證研究。

事實上,現在已經以及可能在3GPP裡討論的幾個重要技術,mmWave,massive MIMO,全雙工,Polar碼,V2X,filtered-OFDM,都不是中國或者華人原創提出。Polar碼上華為的領先是在從學術到落地中,探索速度領先全球,所以才會有將近一半的Polar碼標準佔比。

所以,從“美國沒有5G”這個證據上,我們不足以證明美國5G發展落後,只是大家在生產鏈上的分工不同而已。如果說美國5G落後,我們只能說美國裝置商在科研到產品化過程中落後華為,不是科研上通訊技術落後中國,雖然現在中國通訊科研確實很強,但是要說在科研和學術上超過美國就有點過分。

當然,從技術到產品這個過程的工程化能力也非常關鍵,那為什麼美國沒有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呢?

事實上,美國不是不能有,而是不願意有,或者說華為這樣的企業在美國生存不下去,這是自由市場自然選擇。

我們可以比較下美國高通和中國華為這兩家企業。高通的發展策略是:從高階的技術如2G/3G/4G的通訊協議向下衍生各種核心產品,事實上高通也可以切入去生產基站、製造手機,它確實也這樣嘗試過,但最後放棄了,因為具體的生產製造工作的利潤率實在是太低了,能夠舒舒服服躺著賺錢,幹嘛要費這個苦勁兒呢。高通不是沒辦法制造跟華為一樣的通訊基站,而是沒必要,因為上游公司不需要去搶下游公司的活。

事實上,自從貝爾實驗室時代的AT&T被華爾街一遍一遍分拆以後,美國的通訊裝置商就一點一點走向深淵,唯二兩個有名的裝置商摩托摩拉和阿爾卡特-朗訊,坐擁世界前三的市場,然後就被收購了(思科專注固網業務,與5G關係不大),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美國投資者來說,通訊裝置市場的利潤率太低了!

而華為的策略則是:

從下往上,由交換機,路由器,基站一步步走向了4G/5G通訊協議的制定。最開始華為一無所有,不去做交換機、路由器、基站這些低利潤率的工作,它根本就活不到今天,當然,華為的優秀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滿足於賺辛苦錢,它也想賺點輕鬆的錢,所以可以說華為是努力想活成高通的樣子。

此外,哪怕到今天,華為也並不是整個5G全產業鏈領先,只是在目前這個裝置商的紅利期(需要運營商開始大規模採購,鋪設網路)的時候,華為作為目前最好的裝置商和第二大終端廠商,在裝置、標準和終端基帶晶片領域是暫時領先的。不過射頻,天線等等其他方面也難言領先。

所以,華為和高通這兩家企業我們不能說誰更優秀,美國模式和中國模式我們也不能簡單說孰優孰劣,因為從市場的角度,它們本身是無法互相取代的:高通的優勢實際上是建立在美國龐大而先進的科技和創新基礎之上,華為的優勢是建立在中國完善而龐大的製造業基礎之上。它們每個公司背後都有一個完善的產業鏈條,而各自居於鏈條的前端。高通想取代華為,沒有強大完善的製造業支撐,華為想取代高通,也沒有雄厚的科技創新力量支撐。

再談產業。

中國5G產業絕對是遙遙領先的,商用1週年多點,5G使用者數已經高達3億,而美國商用時間比我們早大半年,5G使用者數才幾百萬,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第一,美國的通訊技術早就非常發達,尤其是寬頻水平,基於這一點,其自動化應用也非常發達,因此,靠新鮮的5G技術來推動自動化應用,美國人覺得不是什麼新鮮事,故感興趣的人不多,中國則不同,是發展中國家,正需要這種配套來促進自動化工程和應用,因此5G發展甚至成為政治任務,速度飛快。

第二,美國的5G基站的部署成本是遠高於中國的,因此美國的運營商會非常精打細算地計算5G的建設範圍、進度和速度,會去平衡建設、運營成本和收益的問題。這一點在中國則不然,中國運營商不是單純的市場化企業,其5G建設也不是單純的市場化行為,其建設範圍、進度和速度不會過多地考慮收益平衡問題,這造成了很多建成的5G網路利用率極低的現象,這一點在美國不會發生。

第三,美國人口比中國少,故應用5G的人群比中國少得多,而同樣的投資,客戶少,效益就低,而中國不同,需求的客戶驚人,同等的投資,客戶更多,效益和效率會更高,這就造成了國內5G發展一片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景象。

第四,美國運營商缺錢、追求利潤率。美國頻譜是非常昂貴的,運營商要花一大筆錢去競拍頻譜,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

5G建設上的投入,同時,相比中國政府大力扶持5G發展,給運營商提供了“建站補貼“,這樣的好事在美國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另外,美國運營商都是純上市公司,需要追求利潤率,需要準確計算投資回報率。

當然,美國也不是一點問題也沒有,比如前面提到的製造業空心化的問題,要真正解決的話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可能是政府一紙公文“製造業迴流”能夠辦到的。

在5G這條賽道上,在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眾志成城建5G”的“舉國模式”下,美國想要追上我們,這應該有點難度,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美國5G發展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落後,更重要的是,中美兩國要搶奪未來科技體系的領導權,賽道何止5G一條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