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螳螂吃公螳螂時, 公螳螂為何不選擇逃跑? 其實根本跑不掉

誰見螳螂能拒轍,螢蟲七夕吞明月。織女心寬不作聲,牽牛一棒和空折。——釋印肅《頌證道歌·證道歌》

春秋時,齊國國君齊莊公有次在出獵的路上,看到一隻青色的小蟲,抬起兩前肢,威武地擋在他的馬車前。齊莊公覺得很有意思,問隨從這是什麼蟲子,隨從告訴他是螳螂。國君就是國君,齊莊公知道後,並沒有嘲笑螳螂自不量力,而是趁機搞起了宣傳,盛讚螳螂如為人必是勇士,令馬車繞過螳螂而行,以表敬意。這事傳到齊軍中為齊軍注入了“螳螂精神”,對後來齊軍威武,首奪春秋五霸之位起到了一定作用。

母螳螂吃公螳螂時, 公螳螂為何不選擇逃跑? 其實根本跑不掉

點選載入圖片

螳螂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至少四千萬年,它揮舞螳臂的動作很經典,希臘人覺得螳螂這個樣子像是在對天禱告,把它看作是連線神靈的先知。螳螂的行為並沒有先知的風範,反倒具有妖精的特徵。它為捕獵會調整身體姿態,把自己裝扮成花草、樹葉、水滴等,引誘獵物上鉤。螳螂有這樣的智慧,為什麼還沒有進化出逃避不可抗拒力量的意識?也許它走的是威懾求存之路,以致恫嚇功能強化,躲避功能弱化,逃不掉也不想逃。堅持威懾的套路也讓螳螂冷酷無情,即使在風花雪月的時候,都會犯下同類相殘的“命案”。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都知道母螳螂經常要吃掉自己的配偶,有時還沒有完事,就扭頭“深情一吻”,咀嚼起公螳螂的腦袋來。公螳螂都成了無頭屍,還伏在母螳螂身上意猶未盡。那種場面讓人看得三觀盡毀。其實,人類看到這樣的鏡頭也用不著有過多聯想,螳螂這種節肢動物很“單純”,除了生存和繁衍的本能衝動,不存在其他的情愫。在大自然中,每一口食物可能都是生命的賭博,不是刷刷手機就可以得到。

母螳螂吃公螳螂時, 公螳螂為何不選擇逃跑? 其實根本跑不掉

點選載入圖片

那對於送到嘴邊的食物,哪怕是同類,螳螂這種低等動物也不會放過。科學家做過實驗,飢餓的母螳螂和公螳螂親密過後,都會瞬間翻臉無情吃掉配偶,甚至飢餓感會壓倒繁衍本能,讓母螳螂跳過親密環節,直接吃掉公螳螂。而飽腹的母螳螂就比較“溫柔”,既會誘惑公螳螂親密,又會讓公螳螂安全離開。

雖然母螳螂在親密後,特別需要營養繁殖,但這個實驗證明母螳螂吃公螳螂並不全是繁殖的分泌物誘發,更多的是餓了就吃的簡單反應。事實上,螳螂不僅是在親密時才出現母螳螂吃公螳螂的情況,同類相食在螳螂中不分公母普遍存在。只不過親密時,母螳螂吃掉公螳螂的成功率要比平時高得多,於是這樣的場景人們也見得多,才會讓人以為螳螂同類相食只發生在親密時刻。

母螳螂吃公螳螂時, 公螳螂為何不選擇逃跑? 其實根本跑不掉

點選載入圖片

那母螳螂吃公螳螂時,公螳螂為何不選擇逃跑?公螳螂並不是甘願為繁衍後代獻身。在母螳螂釋放出引誘的體味後,刻在基因裡的雌威記憶,還是會讓公螳螂先在母螳螂附近踩點,等母螳螂不備時,才一躍而上。

在親密的狀態下,公螳螂再想逃生其實和黑寡婦一樣,跑不掉。螳螂和黑寡婦蜘蛛都是雌性體型比雄性大。黑寡婦蜘蛛雄性的體型最大也只有雌性的一半。公螳螂雖然和母螳螂的體型差距沒黑寡婦大,但也在母螳螂面前顯得小巧玲瓏。這類動物有同類相食的習慣,雌性又有繁衍需要發展出來的大體型,雄性就很難逃脫“牡丹花下死”的命運了。

母螳螂吃公螳螂時, 公螳螂為何不選擇逃跑? 其實根本跑不掉

點選載入圖片

這兩種動物中的雄性,如果能進化出擺脫雌性誘惑的能力,反而會造成物種滅絕。它們的低階本能保留住了大自然中這種較獨特的存在方式,這也算它們生命的價值吧。

結語

大自然萬物競發,物種豐富多彩。不管螳螂還是黑寡婦,都是自然的作品。也許它們的生存方式人類感到比較違和,但不擬人就沒有正邪之分。進入人類的視野,它們的行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齊莊公把螳螂看成勇士,而成語中螳螂又是不自量力蠢貨。不過,吃配偶的行為,擬人後的看法還是高度一致不認同,因為人類的感情不是生存、發展的障礙,而是區別於低等動物的標誌。瞭解這些物種的生命過程,更感為人的幸運。雖然人生有很多艱辛,但能作為人生於世上的機緣也彌足珍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