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沃土生態:積矽步,而後至千里

荀子《勸學》中的有句經典名言話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意思是說,如果不能從一步一步的去積累,就沒有辦法看到千里之外的風景。

的確對華為來說,在成立三十多年的時光裡,華為一直擅長與客戶和合作夥伴交流,這種一對一的商業聯接,是華為更為熟悉的路徑。而開發者生態,是一種一對多的關係,更是亦師亦友的聯接邏輯,今時今日的投入,往往帶不了近期的利益,這種近似於投資未來的模式,卻是華為從偉大到卓越的必由之路。

培育和建立開發者生態對於華為來說,就是“積矽步,而後至千里的過程。因為開發者生態,意味著數字化路徑中的“最後一公里”,更是千行百業走向創新的“毛細血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業數字化未來的高度。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消費者業務CEO 餘承東

4月25日,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宣佈,華為雲戰略是做智慧世界的黑土地,致力於打造最佳應用平臺。華為堅持雲優先的策略,同時聚焦系統創新、架構創新,強化軟體,讓黑土地更肥沃,並全力支援開發者基於“黑土地”構建面向千行百業的應用。

升級的沃土

沃土計劃,與華為的黑土地理念,總有些息息相關的微妙聯絡。

華為最早提出“黑土地”的概念是在2017年底,源自任正非對華為未來的使命與願景所做的描述:透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慧終端,提供一塊資訊化、自動化、智慧化的“黑土地”,這塊“黑土地”上可以種“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讓各個夥伴的內容、應用、雲在上面生長,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戶。

而沃土計劃的推出,其實比黑土地理念更早,華為在2015年的第一屆開發者大會上,就釋出了一個“沃土計劃”,使能並幫助全球開發者基於華為開源開放的產品和服務進行技術與商業創新。

這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我是這麼理解的。黑土地理論是對華為ICT生態進行了一次形象的定義。但有了黑土地,作物並不能自然生長,讓黑土變成沃土,才能夠順利的結出累累碩果。

所以,沃土計劃其實是黑土地理唸的升級版,也是讓黑土變沃土的實踐方法論。

我也在看到在沃土計劃1。0的五年期間,華為逐步開源開放了自己的ICT產品設計框架,雲服務,昇騰AI計算,鯤鵬計算能力等等,並在全球建立了多個OpenLab,在華為官網和華為雲服務上開通了開發者社群,華為雲學院。

正是這些一步一步微小的跬步,讓華為的開發者生態,有了在沃土上生根發芽,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機會。

沃土計劃2.0持續升級

2019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宣佈推出沃土計劃2。0,投資15億美元,目標匯聚500萬開發者生態。截至目前,華為在全球建設了120個華為雲創新中心,24個鯤鵬/昇騰創新中心,夥伴應用與認證解決方案超過9000個,累計發展了超過240萬開發者,構建了海量應用,使能當地產業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創新,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華為Cloud BU總裁、華為消費者雲服務總裁張平安

今天,華為Cloud BU總裁、華為消費者雲服務總裁張平安宣佈釋出沃土計劃2。0的子計劃沃土雲創 ,並宣佈2021年將圍繞鯤鵬展翅、沃土雲創、昇騰萬里子計劃持續投入,累計將投入 2。2億美金。

首先,“沃土雲創計劃”是華為雲面向技術合作夥伴推出的一項聯合方案構建計劃,2021年將投入1億美金資金扶持,聚焦6大技術領域(容器/微服務、SaaS化、大資料、AI、影片、智慧邊緣),重點賦能SaaS和ISV夥伴,提供雲資源、技術賦能和商業推廣支援。

筆者認為,這是華為對當下最核心的技術方向進行的針對性培育,以雲原生為例,它代表了一種構建和執行應用程式的方法,原生為雲而設計,得以在雲上以最佳形態執行;再比如分散式雲因為強調了所有不同節點的一致性體驗,並讓業務距離雲的位置更近成為了企業上雲的新選擇。

不難發現,“沃土雲創計劃”不僅看準了技術發展的方向,更強調技術與行業需求相結合。此外,華為雲分別在學習階段、構建階段和營銷銷售階段,投入不同的資源,幫助合作伙伴的開發者的能力階梯型提升。

其次是鯤鵬展翅和昇騰萬里計劃。2021年4月初華為新推出鯤鵬眾智和昇騰眾智計劃,包含 500多個任務包,提供超過2000萬美元的激勵資金,匯聚產業界力量,共同開發加速 庫、工具外掛、運算元、網路模型等,加速基礎軟體創新和突破,共促多樣性計算產業 發展和生態繁榮。兩大計劃都承載在鯤鵬社群和昇騰社群,為開發者提供從開發、學習發展、生態合作、到商業發展的一站式產業服務。

這是一次更為典型的賦能升級。我們知道,去年沃土計劃2。0第一次將重點基於鯤鵬+昇騰兩顆核心處理器,打造開源開放的計算產業生態,從作業系統到資料庫,從產品服務到開發工具鏈都將逐步建立更廣泛的開源開放社群,經歷了一年的發展,如今鯤鵬和昇騰開發者累計已超過60萬。

應該說快速增長的開發者人群,量變產生了質變,華為有義務為鯤鵬和昇騰開發者提供更高一級的能力展現舞臺。

華為的生態視角,做沃土的“園丁”

有種觀點認為,二流企業做產品,一流企業做平臺,世界級企業做生態。華為的生態戰略也有華為獨特的標籤。

第一是多元化生態之間相互促進。過去華為有最優秀的合作伙伴生態,而華為的開發者生態也並非獨立,它與合作伙伴生態之間相互印證,相互促進。並因此推動了夥伴的商業成功。

據瞭解,2020年,華為雲夥伴收入佔華為雲總收入已經超過60%,華為雲夥伴收入增速高達188%,高於華為雲整體168%的增速。鯤鵬伺服器夥伴的發貨量去年全年也已達到 52%,超過華為自身伺服器的發貨量,今年的目標是讓夥伴的發貨量達到80%。

第二,在“沃土”之上,華為已經有最全面的硬體解決方案,所以華為一直在加強軟體和開源技術的生態建設。比如,在軟體開源方面,圍繞作業系統、資料庫等技術,華為從無到有建設了三大社群(openEuler、openGauss、MindSpore),如今已經初具規模。

其中,OpenEuler已經有超過3000個貢獻者,中國所有的主流作業系統廠家都基於openEuler發行了商用版本;MindSpore開源一週年,已經成為中國最活躍的AI框架社群。華為是 openGauss社群創始企業和積極的推動者,openGauss社群匯聚業界夥伴,共建、共享、共治,社群已經融入了越來越多的貢獻者,共同推動中國資料庫產業的發展。

第三,華為的生態視角,從來都是站在當下看未來,所以華為總是特別強調人才生態的培養。例如去年,華為與中國教育部合作,共同建設“智慧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目前,華為已與72所高校開展合作,累計開設超過1000門課程,培訓了1500+教師,目標在5年內發展300萬高校開發者,讓華為雲、鯤鵬、昇騰成為高校學生必備技能。

“華為雲與華為終端雲發揮協同效應,華為終端雲的所有業務都執行在華為雲上,華為雲不僅給終端雲提供了基礎設施底座,還幫助終端雲觸達了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華為擁有業界唯一的雲網邊端產業佈局和協同優勢,我們可以為企業提供打通從生產、部署到消費、運營全環節的使能平臺,實現雲、網、邊、端資料流動和互通,為客戶和開發者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價值。”張平安說。

很顯然,華為雲更像是沃土上的“園丁”,透過不斷的施肥,科學的種植來培育開發者。為不同型別的開發者提供了無限可能。今天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是未來產業創新的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