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電商擊倒的實體店主,轉行做什麼可以避免競爭?

身邊抱怨實體店難做的人越來越多,即使是一線城市,許多以往繁華的商業街現在都冷冷清清,更別提三四線城市。阿里巴巴大本營的杭州,武林廣場附近原本是最繁華的商業街道,現在道路兩旁也都是各種倒閉的店鋪。

去年淘寶雙十一銷售額是2300多億,當然,這裡面肯定有虛高的成分,有些商家為了促進消費,會在直播間自己購買,增加氣氛,就像打賞禮物那樣。扣除掉虛高的部分,起碼還有一千多億的實際成交額,這是多少中小實體商家加起來才能達到的銷售額?

馬雲說阿里巴巴為社會創造了4000萬個工作崗位,這話是沒錯,但是崗位不可能憑空出來這麼多,有增就有減,因為電商而失業的人,說不定還不止4000萬個。失業了,沒錢在實體店消費,只能繼續在電商購物,電商規模就更大了。

中小實體店難做,實際上中小電商也越來越難做了,推廣費不斷上漲,收費工具越來越多,平臺恨不得一個功能收一次費,費用增加之快,導致在2020年,有114家大型的電商公司都倒下了,包括易果生鮮,飛凡網,甚至是曾經年銷30億的化妝品公司,但是京東,阿里之類的平臺利潤在不斷上漲,平臺已經進入了收割商家的階段。

電商給社會帶來的進步不可置疑,就是馬雲不做也會有別人做,這個是世界的潮流趨勢,如果我們不做,亞馬遜之類的巨頭也會進來搶佔中國市場,到時候受制於人損失更大。

那麼在電商衝擊之下,三四線城市倒下的小實體店主選擇做什麼事情好呢,可以避免跟平臺的競爭,想來想去列了一些行業,比如中小學生的教培機構、餐飲業、修車業、洗浴按摩等等,總結之間的特點,就是服務業,需要線上下體驗的實體店不容易受到電商的衝擊,反而可以利用團購平臺,電商平臺來為自己增加曝光度。

當然如果你是高學歷或者有一技之長的,做靠公務員,教師,律師,或者成為作家,自媒體UP主之類的,或許會比開實體店要好一些,知識付費也是時代的趨勢了嘛,而且知識產品的利潤可比實體貨物高得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