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的實際裝備數量堪稱跌掉眼鏡

二戰以後一直到冷戰期間,彈道導彈作為一種二戰末期才出現的新式武器,由於射程遠,精度高,發射命中速度快,難以防禦等優點,因此迅速成為各軍事大國競相裝備的重要武器系統,特別是洲際導彈和核彈頭搭配,成為核戰略平衡快速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正是美蘇兩個核大國都無法防禦住對方射來的成千上萬的洲際核導彈雨,才導致雙方誰也不敢輕易地動用核武器。在冷戰的高峰年代,美蘇等軍事大國除了裝備大量的洲際導彈外,也同時開發和裝備大量的中程彈道導彈和短程彈道導彈。當初這些導彈上安裝的大部分都是大威力的核彈頭。隨時準備發射,打擊對方的在重要軍事節點。在一定程度上,中短程核導彈比洲際導彈更難預警和防禦。因為大多數雙方相互瞄準的洲際導彈。

從發射離地到最終擊中預定目標,這個過程,至少需要25到35分鐘,這期間可以充分地透過衛星和戰略預警雷達進行預警和防禦,重要人員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差躲避進高度設防的地下掩體。而中程和短程核導彈,從發射到擊中目標,往往只需要3到7分鐘的時間,大部分根本來不及預警 。甚至即使收到了預警,重要人員還來不及躲進掩體已經被擊中。正是這個原因,導致美蘇對中短程導彈的談判銷燬力度,比洲際導彈的談判裁撤力度大得多。根據1988年雙方的條約。蘇聯方面銷燬了 1500多枚,多個型號的中程彈道導彈。而美國方面只銷毀了800多枚,其中包括潘興導彈和陸射戰斧導彈。前蘇聯的銷燬力度明顯更大。而這個條約是蘇聯方面上趕著美國方面簽署的,雖然自己付出更大。卻是基本自願的。

不過前蘇聯一次性把射程在550公里到 5500公里的所有中程彈道導彈幾乎全部銷燬了。導致此後的俄方近乎完全沒有繼承中導的任何資產。而到了冷戰結束以後,全球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這就是把過去大多裝備核彈頭的中短程導彈,改為出常規彈頭,這樣就可以在大多數區域性戰爭中放心的應用。既不會引發核戰爭的風險,又可以充分利用彈道導彈打擊速度快,防禦難度高的優點。比如不止一個國家,把蘇聯時代出口的飛毛腿導彈進行改裝,更換彈頭提高射程,成為一種大範圍可用的常規武器,往往是中等軍事強國面對超級大國時為數不多的可靠反擊武器。而俄方這類傳統的軍事強國,卻發現自己沒有繼承一種系統性的常規彈道導彈。於是俄方在1990 年代,啟動了新式短程彈道導彈專案。這就是 “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1995年開始試射,1999年開始對外公開。

最終定型的 9M729“伊斯坎德爾-M”導彈最大射程可以達到480公里以上,沒有違反當時還有效的中導條約要求的最低射程550 公里的限制。這種導彈採用越野卡車機動,2枚導彈並列運輸與發射。彈道高度可以全程不出大氣層,有很高的機動性,因此作戰效能非常突出。雖然俄方是“伊斯坎德爾-M”導彈的原產國。本來應該大量裝備,而實際上到目前,該導彈的裝備數量也沒有超過4個發射旅。總數恐怕連400枚都沒有。這和其他大國裝備的數千枚類似導彈相差至少一個數量級。導致這種隨時“可戰”的彈道導彈關鍵時候明顯不夠用。說到底都是沒錢鬧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