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590彙總攻略之微星篇,再送一張Z590 TOMAHAWK WIFI開箱

先說幾個壞訊息:

1)

B460和H410主機板不支援第11代酷睿系列處理器。

有的說是部分批次的B460、H410晶片組採用了22nm工藝,這批“馬甲”晶片組的Intel ME管理引擎版本比較老,無法支援11代酷睿架構引入的訊號通訊機制。雖然還是有部分批次的B460、H410晶片組是新的14nm,不過Intel不會去區分,而是透過CPU ID或者微程式碼一刀切,全部都不讓支援。

另外11代酷睿架構在VCCSA和VCCIO上略有改動,也可能造成B460、H41不能支援11代。

2)

原則上Z490、H470的晶片組支援11代不成問題,但也別高興的太早,由於VCCSA和VCCIO的改動,也不是所有的Z490、H470都支援新一代CPU。

VCCSA方面,10代的供電方式為Fix模式,11代則改成了SVID模式,即由CPU 直接控制,如果主機板使用三相的PWM(管理VCORE+VGT+VCCSA的PWM)應該問題不大。如果是單獨使用PWM晶片對VCCSA進行控制的就不好說了,因為它並不一定支援SVID模式。

VCCIO方面,11代需要2相供電全開,10代只需1相供電,所以只配備了1相 VCCIO的主機板也是無法支援11代CPU的。

一部分中端和入門的Z490、H470,以及大部分B460、H410主機板都可以有VCCSA和VCCIO問題,想要確認自己的主機板到底能否支援11代CPU,可以到官網查詢,如果有新bios放出說明是支援11代,那肯定沒問題。

3)

即使你的主機板是支援11代,也還是不要高興的太早,它能完美支援PCIe 4。0嗎?

11代的一大進步就是支援PCIe 4。0,但400系列主機板要支援PCIe 4。0還是需要一些硬體條件的。

首先PCIe插槽料件需使用Gen 4規格,還需額外配備GEN4時鐘發生器,另外根據不同的走線情況,可能還需要Gen 4 Switches或 Re-Driver,用於加強與切換Gen 4。

另外還得注意下是否支援Gen 4的M。2 SSD,一些400系列主機板會單獨為主機板留有一個M。2介面,並說明安裝10代CPU時是無法使用的,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該介面肯定是能夠支援Gen 4的M。2 SSD。

當然最靠譜的還是去官網查詢。

說了那麼多不好的訊息,再說一條好訊息,就是500系列主機板是相容10代和11代CPU的!好吧,貌似也不算啥好訊息……

500系列的進步除了增加PCI-E 4。0的支援(當然一部分Z490也支援),還有2點:

1)

DMI 3。0匯流排從×4加寬一倍到了×8

2)

原生支援USB 3。2 Gen2×2介面,高階主機板還有雷電4的tpye C介面(40Gbps),這也造成主機板上的USB介面相當的多,

“U口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到底插入什麼規格的介面 ”,

當然廠家一般會用顏色區分,前提是你能記得住。

微星Z590主機板彙總

500系列主機板和11代CPU還是來了,不管你是罵短命也好,還是到隔板喊YES,肯定還是會有人買,所以小熊就來梳理下各家主機板的情況。

這一篇首先梳理下微星家的Z590主機板,因為之前林大在B站放出自家Z590供電的PPT,再加上微星官網上的使用手冊對主機板規格,主要晶片等情況描述的非常清晰,收集資訊相對容易。

微星主機板現在分為四大系列,分別為MEG、MPG、MAG、Pro。

MEG

系列是頂級產品,供電和用料都相當的奢華,只是11代最高只有8核心,是不是有點殺雞用牛刀了 !抑或是反向思維,用10代的10核心CPU?

GODLIKE還是帶頭大哥,20相直出供電,捨我其誰!而且為了VCORE的純淨,捨棄了對GT供電的支援;ACE則降到了16相供電,並採用倍相的方式;UNIFY(X)則是款神秘的主機板,林大說它是一塊分體主機板,現在還不能公開其資訊;最後MEG還有一款ITX主機板,由於其版型的限制,供電為8相直出,不過10層的PCB是所有產品中最厚的。

MEG系列的共性方面:VCORE MOSFET都採用90A的DrMos;配備了2。5G有線網絡卡和Wi-Fi 6E無線網絡卡;後置了後置雷電4 TypeC介面,以及2個雷電4的Mini DP輸入口,可以連線顯示卡擴充套件塢(個人覺得對ITX主機板還有點用)。除了ITX外都配備了4個M。2介面,提供了3條PCIeX16插槽,通道可以拆分,以實現雙卡和三卡的交火。

MPG

算是次旗艦系列,也是高階產品。

MPG供電為16相和14相,但降低為並聯的方式(微星叫parallel circuit,聽起來更高大上一些 ),VCORE MOSFET也降低到75A的DrMos;都配備了2。5G有線網絡卡,Wi-Fi 6E無線網絡卡則部分型號才有;沒有雷電4介面,但都有USB 3。2Gen 2x2介面;M。2介面數量也降低到了3個。

PCIeX16插槽數量還是3條,暗黑和原力是支援通道拆分,其它型號不支援。另外還要一款MATX主機板,供電稍弱一些,由於官網上還沒有它的資訊,具體規格還不清楚。

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暗黑和原力的規格引數方面基本相同,原力主機板多了一個wifi就成了暗黑,看來wifi是萬惡之源了?兩款主機板在外觀上也基本差不多,就是原力主機板在配色上更花哨了一些。同理GAMING EDGE和GAMING PLUS也應該是相同的情況。

MAG

作為中端產品現在只有兩款,看宣傳圖以後應該會有更多,還包括了MATX的主機板。

MAG供電為14相,並聯的方式,VCORE MOSFET降低到了60A的DrMos;都配備了2。5G有線網絡卡,Wi-Fi 6E無線網絡卡部分型號才有;USB 3。2Gen 2x2介面還是有的;M。2介面數量也是3個。PCIeX16插槽降低為2條,不支援通道拆分。

戰斧/魚雷的情況和暗黑/原力的差不多,科技以換皮為本!魚雷散熱片和記憶體槽的顏色變成了海軍藍,海軍貌似也不需要wifi了,另外就是M,2散熱片比戰斧少了一片。

PRO

系列主機板作為入門產品,微星建議為商用工作的主機板,未來也會有MATX的主機板。

PRO供電將為12相,並聯的方式,VCORE MOSFET降低到55A的DrMos;都配備了2。5G有線網絡卡,Wi-Fi 6E無線網絡卡則部分型號才有;USB 3。2Gen 2x2介面還有;M。2介面數量也是3個。PCIeX16插槽數量為2條,不支援通道拆分。

A PRO和PRO WIFI連皮也懶得換了,一模一樣,區別就是wifi網絡卡。

註釋

1)價格採用JD自營店的售價,現在部分主機板有100定金抵200,曬單返50、100元E卡活動,表中價格為優惠後的價格。

2)500系列主機板的VCCIO供電都是2相的,所以沒有在表中列出。

3)只有搭配11代CPU才能享受PCIe 4。0,直連CPU的PCIe 4。0 M。2介面在搭配11代CPU時才能使用,使用10代CPU只能空著。

Z590 TOMAHAWK WIFI開箱

聊完宏觀的,再看看具體的,小熊摸到一塊MAG Z590 TOMAHAWK WIFI,也就是戰斧導彈,下面就開個箱,和大家分享下。

附件方面微星把驅動光碟變成了一枚16GB 隨身碟,實用性高了不少;另外還有一些不同風格的貼紙,可以美化一下電池和主機板散熱等部位。

Z590 TOMAHAWK採用是灰/黑色的搭配組合,板型是ATX,還是塊異型板,SATA介面附近的PCB裁切了一個梯形。三個M。2介面都有覆蓋散熱片,還給了01~03的編號。

插槽還是LGA 1200,同時相容 Intel第10代、第 11 代處理器。IO護甲和散熱部分為一體式結構,散熱面積是相當的大,當然這種設計也就沒有RGB元素。

CPU供電介面為8+4pin設計。

I/O部分:USB介面五顏六色,2個黑色的是USB 2。0、4個藍色的USB 3。2 Gen 1、1個紅色的是USB 3。2 Gen 2 、Type-C介面是USB 3。2 Gen 2X2;音訊介面有5個3。5mm口,1光纖介面;影片介面為1個HDMI2。0b,1個DP1。4;網路方面:1個2。5G-RJ45網路介面以及個預留的M。2 WIFI天線安裝孔。

背板上有個Flash BIOS Button,將已下載好的bios檔案插到按鍵旁的USB介面上,在不安裝CPU、記憶體、顯示卡的情況下按下此按鍵,就可以自動更新bios。

IO部分的晶片支援:ITE IT66318FN是一顆重定時緩衝器,用來為HDMI 2。0b最佳化訊號;USB 3。2 Gen 2X2 Type-C介面雖然是原生的,但是還增加一顆ITE IT8851FN用來實現CC邏輯控制(檢測USB連線,正反插,USB裝置間資料與VBUS的連線建立與管理等),P13EQX是中續晶片,用來增益USB資料訊號;intel S033L74就是2。5G有線網絡卡晶片-I225-V。

一體式I/O背板,採用螺絲固定比較牢固,內裡還有類似海綿材質來提供緩衝。

四條DDR4記憶體插槽,兩邊卡扣設計, 最大可支援128GB的記憶體容量,支援的最高記憶體頻率能到5333MHz,當然還得搭配11代CPU才能實現高頻記憶體,供電方面採用了單項供電

mosfet採用一上兩下設計

24pin供電介面下面有一組USB 3。2 Gen1擴充套件針腳和一個前置USB 3。2 Gen2 Type-C擴充套件口,附近還一顆HD3220電源管理晶片和一顆P13EQX10橋接晶片;24pin供電介面上方有簡易的Debug燈,可以輔助判斷出問題的硬體。

SATA 6Gbps介面有6個,其中4個水平角度佈置在主機板右側邊緣,兩個垂直角度佈置在主機板底部。

第一個M。2介面是直接由CPU提供的,最多可支援M。2 22110,僅支援PCI-E 4。0/3。0 x4,不支援SATA的SSD。,上面有一個透明貼紙標註了只有安裝11代Core i5以上的CPU才能使用該介面(11代i3是馬甲)。

主機板上有2個PCI-E x16和2個PCI-E x1插槽,以及3個M。2介面,第二與第三個M。2都是由PCH提供的,均只能支援M。2 2280,都支援PCI-E 3。0 x4或SATA SSD,不過第二介面安裝SATA SSD會使1個SATA口失效;使用第三介面時不管使用什麼SSD都會導致2個SATA口失效。

3個M。2介面上方都有自帶的散熱片,一邊螺絲採用了防丟設計,但不明白另外一邊為啥沒有采用這種設計。

第一條PCI-E x16插槽有鋼鐵裝甲包裹,直連CPU,使用11代 CPU 時,能達到 PCIe 4。0 x16的速度,使用10代CPU時會降到PCIe 3。0。

主機板背面,第二條PCIe 3。0 x16由晶片組提供,插槽在物理層面是隻提供了X4的針腳,所以最高只能跑到PCI-E 3。0 x4,並且如果在第一個PCI-E x1介面插了東西的話,下面那個PCI-E x16口也會只剩下x1的頻寬,不過還是支援 AMD的雙卡交火。

主機板的音效卡是最新的Realtek ALC4080,搭配日本Chemi-con的音訊電容。

Z590晶片組,設計的TDP為6W,被動散熱就可以了。另外可以看到晶片組下方有些RGB燈珠,也是該主機板上唯一的RGB元素。

散熱器均採用了VRM設計,能兼顧到mosfet和電感的散熱,另外官方還提到導熱墊的傳熱係數為7W/mk,還是不錯的。

供電方面,PWM主控是Renesas ISL69269,支援3路輸出,即VCORE、VGT、VCCSA的供電都是由它負責的。DrMOS標註為BKU0,查閱資料得知它的型號為AOZ 5312UQI,單相最高支援60A。數電感是17顆,由於DrMOS都是一樣的,所以很難區分,官方給出的為14+2+1供電,由於沒有倍相器,所以VCOR供電為7相併聯為14相,VGT為2相供電、VCCSA為1相供電。

前面說過11代CPU需要兩相VCCIO供電,所以戰斧主機板當然也是如此。

自帶AX210,這是Intel 的WiFi 6E無線網絡卡,通道的容量和吞吐量相比WiFi 6都有所提高。

裸板賞析

其它的一些晶片

1)NUVOTON NCT6687D為監控I/O晶片。

2)ASM1480多枚,實現PCI-E X1的拆分,以及通道的共享。

3)MXIC X204038是一顆 BIOS ROM。

4)GL850G是USB hub控制器,為主機板提供了4 個 USB 2。0 介面。

Nuvoto的NUC126NE4AE,ARM 架構的 32 位微控制器,用於控制ARGB 燈效。主機板左上角與右下角各有一組3pin 5V ARGB與4pin 12V RGB燈光擴充套件針腳,用來擴充套件其他燈光裝置;主機板底部還有一個RGB燈效的物理開口,其下方還有一個PCIE 6Pin供電介面,增加顯示卡供電的穩定性。

總結

微星4個系列的定位還是非常清晰的,不差錢的就買MEG(當然如果ITX使用者也只能選這個系列);外觀控和RGB控可以選MPG;實惠夠用選MAG;想要省點銀子並且不介意外觀的,選Pro。

雖然11代的最大核心數量只有8個,但由於採用了新架構,以及支援AVX-512,對供電的要求與上代相比可能還有增加,所以各廠商還是加強了主機板的供電,這款Z590 TOMAHAWK WIFI也不列外,搭配可超頻的i5和i7應該都不成問題。另外價格上這款主機板與上代Z490 TOMAHAWK相比基本沒有漲價(JD自營店價格),而MEG和MPG的Z590主機板價格漲幅相對較高。

現在11代CPU還沒到貨,用10代裝機還是蠻尷尬的,PCIe 4。0用不了,第一M。2介面也沒法用,還是等11代到了再給大家做上機的測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