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WF-1000XM3,WF-1000XM3,WF-1000XM3,

這個可以重複三次的重要名字,代表著

索尼

真無線降噪

耳機

旗艦,同時也是索尼真無線降噪耳機的一個標誌。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要說旗艦的話,它的確是目前索尼最強的真無線降噪耳機。

QN1e 的加入,讓 WF-1000XM3 在連線穩定性、效能以及降噪能力等得到了全面提升,總算是在釋出時達到了同期一線選手的水平。

另外,續航更是獲得了最大幅度的提升,最高 24 小時到 32 小時的總續航時間,到現在也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數字。搭配從前輩身上繼承下來的音樂播放能力,WF-1000XM3 也是索尼真無線降噪耳機的最優選。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與此同時,WF-1000XM3 的出現也代表著索尼其中一個真無線降噪耳機時代。

除了 QN1e 這塊標誌性晶片,索尼在 WF-1000XM3 之後推出的真無線降噪耳機其實留著它的影子。像是新推出的造型以及三點固定結構,在 WF-1000XM3 之後才展開使用的新型雙

麥克風

降噪設計……這些都是從 WF-1000XM3 身上「下放」的元素。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這就跟 MDR-1A 系列一樣,是代表著某個定位或領域的旗艦,同時也是索尼在某個定位、某個領域上的總結和歸納。正如:

「它,是它們的尖子,也代表著它們這一代。」

所以如果你只想知道結果的話,那我就在這裡下個結論:

「WF-1000XM3 已經是目前索尼真無線降噪耳機的最優解,只要你沒有運動層面上的固定需求,那 WF-1000XM3 還是索尼現階段最好的選擇。」

如果你已經明白,或者你已經有相同的見解,也有繼續探討下去的意願,或者我們可以繼續討論。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而 WF-1000XM3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在「索尼真無線降噪耳機最優選」這個標籤的背後,在旗艦和代表某個世代這些意義的背後,WF-1000XM3 對於索尼真無線降噪耳機來說還多了一個意義。

以前,我會把它定義成真無線耳機的「高山低谷」,但現在我會覺得遲來的 WF-1000XM3 更像是索尼的一個————「最初的終點」。

更新的三點架構

如果要說 WF-1000XM3 帶來的「改變」,我覺得要從外觀和佩戴說起。

告別了舊版設計的 WF-1000XM3,也放棄了身上的外接可換結構,改用全新的「三點固定結構」來固定佩戴時的機身。索尼官方表示,這個三點固定結構是採用了人體工學設計,可以透過耳朵的力學結構點來為耳機佩戴提供支撐,使佩戴變得更加穩定。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事實上,改用這種結構的 WF-1000XM3 還換上了更加入耳的設計,膠塞的部分能夠塞進耳朵裡面,三點結構突出的部分也可以剛好填滿耳朵內的空缺,這樣就能夠在沒有外接結構的狀態下穩定佩戴,在保證穩定性的基礎上,降低了佩戴難度和外掛結構適配難度。

另外,更加入耳的結構也讓耳機的佩戴重心可以向內側靠近,降低向外掉落的機率。

WF-1000XM3 這個三點固定結構的確能夠為耳機提供足夠的穩定性,只要搭配對應尺寸的膠塞,耳機要在通勤和靜止環境裡面保持穩定佩戴也沒有問題。這個結構後續也「擴散」到索尼其他真無線耳機裡面,後續很多真無線新品都有參考這設計來更改。

除了三點固定結構,WF-1000XM3 的外殼設計也擴散到其他索尼真無線產品上。

耳機外側機身上保留了最基礎的前置反饋麥克風、索尼標誌以及觸控板,平整的圓形觸控板基本上負責了耳機絕大部分的操作。左側耳機負責環境聲控制,單擊用於切換降噪、環境聲以及關閉三種模式。右側用於控制播放,單擊、雙擊和三擊分別對應播放 / 暫停、下一首、上一首。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觸控的響應還好,就算是面對單擊操控,WF-1000XM3 也不容易誤觸,相反地有些時候還對操作精度有些要求,這個走路的時候注意下,或者直接改用手錶或手機控制播放就可以了,問題也不大。

這裡就如從 NW-ZX100 進化到 NW-ZX300 的 Walkman 一樣,觸控的出現改變了 WF-1000XM3 以及索尼整個 WF-X 真無線耳機的互動方式。它們終於擺脫了需要四處尋找實體按鍵的煩惱,進入了直接敲敲耳機就可以操控的時代。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當然,WF-XB700 除外。(笑

要說 WF-1000XM3 帶來的改變,雙麥克風降噪結構也是其中一個重點。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在 WF-1000XM3 上,索尼加入了一個雙反饋麥克風結構,放置於耳機外側的反饋麥克風用於收集外界噪聲,而放在耳機內側的後反饋麥克風則用於收集耳朵內的聲音,兩側收集到的聲音新機會再傳送到 HD 降噪處理器 QN1e 上做分析和處理,從而能讓 WF-1000XM3 輸出更加精準的降噪輸出。

配合這個隔音效能更好地的入耳式設計,WF-1000XM3 的降噪表現能和索尼上一個世代的真無線降噪耳機好上不少。

三點固定結構、雙反饋麥克風設計以及觸控操作的加入,這三點是支撐 WF-1000XM3 更新最核心的三點架構。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三點固定結構解決了佩戴上的問題,既提升了穩定性也化簡了佩戴結構,只要你的耳朵能夠貼合,那用 WF-1000XM3 基本也不會在佩戴上出問題。即便開著降噪,佩戴的疲勞度重新整理也會比上一代要慢一些。

觸控的加入改變了操作模式,也降低了操作的「麻煩程度」。雙反饋麥克風結構的出現則是降噪功能服務,配合新一代降噪處理器,進一步提升 WF-1000XM3 降噪效果,告別了上一代的兒戲,終於到達了旗艦級的水準。

與此同時,這三點也成為索尼新一代真無線耳機或真無線降噪耳機的基準,在那之後的 WF-H800、WF-SP800N 等索尼真無線產品,也都是跟著 WF-1000XM3 這套標準去走。在 WF-1000XM3 上出現的更新,最後也成為了它們的基礎競爭力。

是基準,也是旗艦

是的,WF-1000XM3 既是旗艦,也是基準。

以上的三點更新,展示 WF-1000XM3 作為基準的一面。設計最佳化搭配功能升級,既是 WF-1000XM3 的核心賣點,同時也做出一個模板,為後續更新做好準備。

至於作為旗艦的一面,那很簡單,就只有一句話:

「WF-1000XM3,是首發 HD 降噪處理器 QN1e 的索尼真無線降噪耳機。」

QN1 和 QN1e 這個系列的晶片可算是索尼降噪耳機系列產品的主心骨,它存在的意義就如 Walkman 手上的 S-Master HX 系列晶片一樣。如此類推,正如當年首發 CXD-3778GF S-Master HX 數字放大器的 NW-WM1 系列 Walkman 一樣,那能夠首發 QN 系列 HD 降噪處理器以及一眾新設計的 1000X 系列自然也是索尼無線降噪耳機的「旗艦之選」。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對於 QN1e 這個 HD 降噪處理器,想必大家也很熟悉。

這是一塊基於 QN1 開發的產品,專門針對真無線降噪產品做了最佳化,也是一塊支援降噪和音訊處理的產品。

降噪方面,搭配了雙反饋麥克風設計後,搭載 QN1e 的 WF-1000XM3 在降噪強度上獲得了全面提升,同時也支援了降噪級別調節,配合索尼推出的 Sony Headphone Connect 應用,可以開啟根據環境模式調整降噪的功能。這樣既能夠保證靜態時需要的降噪強度,也能夠減少因為環境切換而產生的切換操作。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另外,索尼更換上 QN1e 的同時,也為 WF-1000XM3 增強了連線效能。

他們更新了支援藍芽 5。0 的無線傳輸晶片,也為 WF-1000XM3 加入了新的天線設計,提升了 WF-1000XM3 的傳輸穩定性,也可以實現比之前更加穩定的雙傳輸方案,降低了無線傳輸延遲。

現在,WF-1000XM3 要應付音樂和影片播放,以及一些簡單的遊戲都沒有太大問題。雖然索尼官方沒有公開最低延遲值,但要應付日常使用基本上也沒有問題了。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至於音訊方面,QN1e 將最高支援的音訊規格從 32bit 下調至 24bit,這也是目前業界的標準水平。雖然 WF-1000XM3 的傳輸並不能榨乾 QN1e 在規格支援上的全部效能,但能支援 24bit 音訊處理的 QN1e 在算力上也有優勢,要應付 DSEE HX 數字聲音增強引擎來提升聲音和規格也沒有問題。

事實上,搭配這個 6mm 動圈單元,WF-1000XM3 的聲音表現要比之前完善得多: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歌手:林奕匡 | 專輯:《My Taste of Life》 | 播放源:Spotify | 音質規格:極高

以前主打厚實的聲線,到了 WF-1000XM3 身上就變成了主打清晰度、解析力表現,整體聽感也更貼索尼現在的聲音風格。

低頻雖然被加強了,但聲音厚度沒有太大變化。相比之下,WF-1000XM3 的鼓點就表現得更有力,落點也比之前更準更紮實。不過,環境低頻則沒有太大變化,層次感也沒有比以前更明顯。整體還是維持在一個比較清爽的風格,清晰和均衡,還是聲音的主調。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人聲比之前更突出,高頻推高之後細節感也更強了,只是剛剛開始聽的時候會有點生澀的錯覺,慢慢習慣就好。

WF-1000XM3 的整體表現還是很白百搭,播放整張《My Taste of Life》時你也能聽出更多新的特點。就像是一個不斷調整自己的歌手,你在不同時間聽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即便是同一首歌,也會有不同的味道,同時也在不斷進步。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由此可見,WF-1000XM3 就是這樣的一款旗艦。

它集合了索尼當時可以輸出的全部技術,首發了當時最核心的晶片,也擁有索尼真無線降噪耳機當前最完善的聽感和體驗。旗艦的一面,WF-1000XM3 其實已經做得很足夠了。

至於基準的一側,WF-1000XM3 和 MDR-1A 這一類「入門旗艦」不一樣,它並不是索尼真無線降噪耳機的總結點。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相反,作為先頭部隊推出的 WF-1000XM3,身上帶著的是作為基準的前瞻性。

這意味著,你應該從它身上看到了索尼後續產品的一個基本框架。之後推出的產品在設計和配置上,其實都有 WF-1000XM3 的影子在裡面。它就像是一個模板和一個「基礎」,之後推出的人就在這個基礎上各取所需,變成它們應該有的樣子。

統領其他產品的同時,你也能夠在它身上看到最基礎的東西,那這就是 WF-1000XM3 作為「基準」的一面。

「最初的終點」

上面兩個部分,簡單提到了我在 WF-1000XM3 身上獲得的體驗,同時也提到了大量我對 WF-1000XM3 的看法。

畢竟,它已經是一款服役兩年的旗艦級產品了。不僅僅是作為索粉的我,大眾對它已經有足夠的認知,體驗表達和推薦其實也都差不多了。

所以,這次我只表達了我的看法。

而在最後,我就想為我一開始提到的觀點,做一個補充。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記得剛剛體驗 WF-1000XM3 的時候,我在文章的最後做了一個和 MDR-1AM2 一樣的總結:

如果說「高山低谷」是 PhilLam 林奕匡的成名作,是為這位新生代歌手而生的基石。那 WF-1000XM3,就是索尼真無線耳機的「高山低谷」。

對,站在 1000X 系列真無線旗艦 WF-1000XM3 的確能夠撐起該系列「成名作」這個銘牌。

但後來我再細想一下,面對著「旗艦文化」如此濃厚、也如此愛定下標準的索尼,這樣的評價似乎也有那麼一點奇怪。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在最近重溫 WF-1000XM3 之後才發現,這副耳機並不應該是「進化」到這個樣子,而是索尼在 1000X 系列推出真無線降噪耳機的時候,它應該就是這個樣子。

是的,在當年那個環境下,支援雙耳連線的 TWS+、耳機傳輸的標準,以及穩定性更高的簡單佩戴模式,都是一款真無線降噪旗艦必備的基礎。

雖說當年還沒有 24bit 處理這個規格,但 DSEE HX 技術其實已經迭代得相對地成熟了,這些東西加上當年 SENSE ENGINE 的整合,不就是現在 WF-1000XM3 要有的效果嗎?

或者,真的,WF-1000XM3 並不是索尼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結果,而是這群人早有預謀的結果,是 1000X 系列最初應該達到的終點。

索尼 WF-1000XM3 真無線降噪耳機, 1000X 最初的終點

點選載入圖片

對,和隔壁的 α7 III 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