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4億家庭新經濟,OTT要做新“價值高地” | 專訪

激發4億家庭新經濟,OTT要做新“價值高地” | 專訪

©深響原創 · 作者|呂玥

當資訊爆炸使使用者越來越像“記憶只有七秒的金魚”,有效注意力便成為了廣告主更加關注的焦點。

也正因如此,梯媒憑藉封閉環境裡強曝光、高觸達這一“先天優勢”在當下受到追捧,諸如分眾傳媒這樣的頭部玩家,其業務也隨之逆勢增長、高歌猛進。

但令人意外的是,另一個同樣具有上述優點的媒介——OTT卻是“不同命”。雖然OTT終端裝置在不斷增長,在家庭場景下“一對多”能夠觸達更多核心使用者,但行業內圍繞OTT的關鍵詞始終是被忽視、被低估。

究竟是哪些因素仍在影響廣告主對於OTT的投放意願?有龐大的家庭場景做支撐的OTT,未來又將會走向何方?

先建統一標準,再驅動行業

在業內,OTT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據奧維雲網的資料,截至2020年底,全國OTT規模已近3億且仍持續增長,這意味著在約4億中國家庭中,絕大多數已經成為了OTT家庭使用者。

OTT大屏已經成為家庭場景的第一大入口,

而每個家庭背後站著多個使用者,從觸達力來看就會優於其他媒介。

而在受眾層面,OTT覆蓋著更為重視生活、娛樂品質的家庭成員,這一人群擁有更強的消費能力,並且掌握著消費的話語權,也就是說這其中有不少是廣告主們最想觸達的“三高人群”。

當然,OTT最為明顯的優勢還是在於“大屏”的視效,以及在一系列新技術支援下實現的創新互動體驗。與小屏相比,大屏可以提供更具衝擊力、更為沉浸化的體驗,使用者的情感認同要更強。同時,OTT大屏廣告以影片為主的形式,這也更符合當下及未來的主流內容消費趨勢和品牌傳播需求。

激發4億家庭新經濟,OTT要做新“價值高地” | 專訪

既然優勢已如此顯而易見,為何OTT多年來始終難以從“價值窪地”中走出?

小米網際網路業務部商業營銷品牌總經理陳高銘告訴「深響」,

“分散”是目前OTT領域的最大特點,但也是影響行業發展的最關鍵原因。

由於行業過於分散,玩家們各自為陣、自成閉環,不論是在投放,還是在後續的監測、效果評估等環節都缺少統一的標準。

而統一標準的缺位,緊接著就影響了廣告主的認知。“客戶害怕這裡水很深。”陳高銘表示,目前有些廣告主是在研究OTT,有些還在摸索自己的投放標準,同時還會有不少是在擔心投放的真實回報。種種影響因素下,廣告主走向OTT的腳步就被拖慢了。

此外,秒針系統總裁趙潔還提到了另外兩大問題。

一方面,雖然行業教育已經有四五年時間,但由於產業鏈條上的內容提供方、硬體裝置方、服務方等眾多參與者都冠上了OTT之名,廣告主目前對“OTT”這一概念的理解仍是模糊混亂的,急需要行業中有人來“說透”、“講明白”。

另一方面,行業是具有慣性的。

OTT目前面臨著如何嵌入到整個預算分配體系以及計劃體系中的問題,

對廣告主來說它是排在後面的“補充”角色,這自然也會影響到行業整體發展程序。

總結來看,影響OTT前進速度的,正是行業統一標準缺乏而引發的連帶效應。因此,只有先建立行業統一標準,才能讓廣告主有更清晰認知,消除顧慮,進而改變慣性。而在這一過程中,小米營銷就承擔了雙重角色。

陳高銘表示,小米營銷目前正在做行業的“教育者”,幫助廣告主明確OTT相關的基礎認知,同時也在和第三方合作伙伴一起建立統一標準。

例如小米營銷曾與群邑共同釋出行業白皮書,與秒針系統在資料層面進行深度合作,並且還在今年3月聯合金投賞開啟了“OTT大屏營銷”新賽道。金投賞創始人兼總架構師賀欣浩也表示,OTT大屏以及跨屏營銷在近幾年的成長非常快。透過新賽道和獎項的設定,挖掘OTT領域的優秀案例,也是在讓這些案例背後的OTT營銷創新更快被行業關注和接受。

而教育行業,勢必得自身先有建樹。2013年年底,小米率先看到智慧硬體和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趨勢,提出並佈局AIoT(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如今小米已經在這一領域站穩腳跟,也因此成為了助推OTT發展的實際行動者。

例如小米營銷提出的“智慧營銷三級引擎”模型,主要聚焦於創意、服務和場景三個方面。基於硬體和系統級入口,以創意形式+AI等技術呈現營銷內容,強曝光實現目標使用者的高度觸達以及與使用者之間的強互動,幫助品牌實現定製化的服務。同時,以家庭場景為主,利用多元的智慧硬體向更多智慧生活的細分場景做拓展。

可以說,OTT對廣告主而言可能還是新概念、新機遇,但作為教育者和行動者的小米營銷已經為引導廣告主前來,而在技術、服務、生態等方向走得更深。

成為品牌必選項

當然,廣告主目前的選擇、慣性和顧慮都是從自身出發並跟隨行業整體趨勢,自有其合理性。

“存量競爭”是如今營銷行業的主題詞,流量焦慮、增長壓力的加劇,使得追求效果成為了大趨勢。據秒針系統《2021中國數字營銷趨勢報告》調研資料顯示,有78%的企業投放廣告目標是提升銷量,甚至有廣告主表示會將原本投品牌廣告的預算挪過來做效果。

激發4億家庭新經濟,OTT要做新“價值高地” | 專訪

秒針系統《2021中國數字營銷趨勢報告》

看效果、求生存,好的一面是讓廣告更加高效,過去廣告界“不知道被浪費的是哪一半”的魔咒被打破。但壞的一面是讓長期品牌價值被選擇性忽略,廣告主常陷於品效怎麼選、品效能否合一的困惑。

迴歸到品牌和效果廣告的本質來看,品牌廣告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效果廣告的作用更多隻是產生即時銷售,帶來短期增長;而品牌廣告才能夠創造品牌資產,影響未來銷售,帶來長期價值。

廣告主可以在不同發展階段有側重地選擇效果或廣告,但兩者並不能彼此取代對方。在趙潔看來,純粹走促銷型路線的品牌,在銷量達到一定數額之後很快會到天花板;品牌想要走下一步就一定得做品牌,這樣乘數效應才能夠顯現,實現長期的倍增。

“只投效果,是在‘釣魚’,做品牌,需要‘養魚’。”

陳高銘也認為,品牌是需要在產品之上提供更多附加值,以長期的、能帶給消費者價值的建設,來影響消費者心智。這與只賣貨的品牌完全不同,甚至這類應該被稱為“廠牌”,而非真正的“品牌”。

而在品牌廣告中,OTT的優勢極為明顯。

大屏帶來的高畫質體驗,是其他媒介所無法提供的;並且OTT也不只是一塊被動接受資訊的屏,而是互動裝置,更加註重與消費者互動,因此使用者體驗更好。同時在賀欣浩看來,OTT大屏營銷會有很多是目前使用者完全想不到也不想跳過的優意創意。例如此前Dior釋出2021秋季男裝系列時,就與小米營銷攜手打造了手機+大屏的跨屏直播;範思哲與小米營銷合作時,在傳統15秒開機廣告加上了AI技術,同時還增加了小愛語音智慧互動玩法,讓廣告短片的創意性提升。

除高畫質、互動之外,如今廣告主期望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讓品牌傳播效果最大化,而OTT就可以在使用者資料上進行深挖,深度構建使用者畫像,幫助品牌主精準觸達和投放。

並且OTT作為AIoT生態最關鍵的一塊屏,其背後有完整生態作為支撐,這就相當於是連線了一個龐大的資料收集器,

足以讓資料的顆粒度和精確度進一步提升。

在有資料支撐,並且已為多位廣告主提供不少定製、創新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陳高銘也表示,小米營銷的下一步行動,其中一大重點就是探索更多創新形態,讓OTT廣告能夠既符合消費者的內容消費習慣,又符合品牌的營銷創新訴求。例如內容的定製訂閱,探索與雲遊戲的結合,嘗試在大屏上做家庭購物、工具性產品以及跨屏營銷等等,都可以進一步放大OTT的獨特優勢。

隨著智慧電視保有量的逐步提升,OTT正向發展的趨勢已顯現。特別是在網路流量紅利消失的當下,大環境勢必還會進一步助推廣告主將關注點聚焦在OTT這類處於“價值窪地”的媒介形式上。

這一發展過程中,頭部玩家們仍有很多事情可做:包括樹立統一標準、破除廣告主顧慮、繼續教育行業、探索更多創新形式等等。作為頭部玩家之一的小米營銷已率先在行動中有所突破,且行動方向也非常明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