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百年的奇聞, 古生物學家斷定, 多福硯上的蝙蝠是五億年前生物

清朝王士楨編寫的《池北偶談》中,記載了一樁

奇聞

說的是,明朝崇禎年間,讀書人張延登去泰山遊玩,一日,晚飯後,張延登順著河邊散步,突然被一束光晃了一下眼。

只見,河灘上躺著一件東西,在太陽的餘暉裡熠熠發光。

張延登一下來了興趣,趕緊跑過去,把那東西撿了起來。

這東西不大,是一塊石頭,也就一尺見方,乍一看有點普通。

張延登不禁有點失望,可等他仔細一看,不禁心花怒放。

原來這石頭並不普通,只見石頭表面有天然形成的花紋,像極了

蝙蝠

爭論百年的奇聞, 古生物學家斷定, 多福硯上的蝙蝠是五億年前生物

點選載入圖片

而且足足有近百隻,這些蝙蝠有飛著的,有趴著的,栩栩如生,這些蝙蝠精緻小巧,彷彿被縮小了,然後封印在了石頭上。

張延登歡天喜地地帶著石頭回家,找來能工巧匠,將之雕刻成一方硯臺。

又在其上刻字:泰山所鍾,汶水所浴。堅勁似鐵,溫瑩如玉。化而為鼠耳,生生百族。不假雕飾,天然古綠。用以作硯,龍尾繼躅。文字之祥,自求多福。

爭論百年的奇聞, 古生物學家斷定, 多福硯上的蝙蝠是五億年前生物

點選載入圖片

為其命名“多福硯”。

張延登自然是非常開心,當有好友前來拜訪時,他總是將“多福硯”取出來,供眾人賞玩。

時間一長,“多福硯”名聲在外,也招來了一片懷疑之聲。

畢竟,這麼栩栩如生的蝙蝠花紋,怎麼可能是天然形成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懷疑,這也成了一樁迷案。

“多福硯”的迷案,一直爭吵了幾百年,一直沒有定論。

直到一名地質學家站出來,才解開了縈繞在眾人心頭的疑惑。

這名地質學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鴻釗。

章鴻釗偶然在《池北偶談》中看到這則奇聞。

就下定決心解開這個奇聞,為此,他在1914年,親自趕到泰山。

去泰山之前,章鴻釗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多福硯”上的花紋可能真的是天然形成的,但是,那不是蝙蝠,而是一種生活在遠古時代的史前“小怪獸”。

也就是說,“多福硯”上留下的,可能是一種史前生物的化石。

果然,經過對泰山地質的勘測,章鴻釗最終確認,那些“蝙蝠”圖案,實際上是一種生活在5億年前的生物。

這種生物,名字叫“

三葉蟲

”。

它的尾部有兩根大的尖刺,一左一右展開,像極了“多福硯”上的蝙蝠。

爭論百年的奇聞, 古生物學家斷定, 多福硯上的蝙蝠是五億年前生物

點選載入圖片

當然,完整的三葉蟲,根本不像蝙蝠,就它那奇特的造型,活脫脫得像個外星人。

爭論百年的奇聞, 古生物學家斷定, 多福硯上的蝙蝠是五億年前生物

點選載入圖片

這樁奇聞迷案,最終被解開。

或許是對古人豐富的想象力致敬,章鴻釗先生將三葉蟲命名為“蝙蝠蟲”。

中國史上最早對三葉蟲的記載,就是那本三百多年前成書的《池北偶談》。

三葉蟲種類繁多,光是

古生物學

家發現的種類就有5000多種,不過,它們雖然形狀各異,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普遍比較小,個頭能超過20釐米的,那就算是龐然大物了。

所以,在“多福硯”小小的面積上,才能容納近百隻的“蝙蝠”。

而且,這些小蟲子,不管形狀如何不同,它們最顯著的特徵,還是它們的身體,不管橫著,還是豎著看,永遠都是三部分,這也就是它們被叫做三葉蟲的原因。

最早的三葉蟲出現在距今5億年前,那時候,基本所有動物都生活在水中,三葉蟲的身影遍佈了整個地球。

說它們是地球上的第一代“統治者”,也不為過。

爭論百年的奇聞, 古生物學家斷定, 多福硯上的蝙蝠是五億年前生物

點選載入圖片

畢竟,它們佔據地球長達3億年,跟如今統治地球才20萬年不到的人類來說,簡直沒法比較,當然,這只是說在時間上,人類沒法跟三葉蟲比較。

在長達3億年的時間裡,三葉蟲留下了大量的化石,因為數量太多,三葉蟲甚至成了跟恐龍齊名的古生物。

至於,三葉蟲為什麼會留下眾多的化石呢?

其中,主要是三點:

第一,當然是數量多,存在時間長;

第二,它們有堅硬的外殼,就跟現在的螃蟹一樣;

第三,它們能蛻殼,這些蛻下的殼,也有形成化石的條件,要知道,在三葉蟲的一生中,它們蛻殼可不只有一次。

爭論百年的奇聞, 古生物學家斷定, 多福硯上的蝙蝠是五億年前生物

點選載入圖片

還有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三葉蟲形成的化石,可不只有它們的堅硬外殼,它們的眼睛,也能形成化石。

要知道,但凡形成化石的古生物,留下的,從來都是堅硬的骨骼,或者是外殼之類的。

你看,這隻恐龍化石,眼睛的位置就是黑洞洞的大坑。

爭論百年的奇聞, 古生物學家斷定, 多福硯上的蝙蝠是五億年前生物

點選載入圖片

難道說,三葉蟲的眼睛也是堅硬的組織嗎?

還真就是這樣,看這隻三葉蟲眼睛的化石。

爭論百年的奇聞, 古生物學家斷定, 多福硯上的蝙蝠是五億年前生物

點選載入圖片

它是由許許多多的小眼睛組成的,像蜂窩一樣,這些小眼睛能有上萬只。

每隻小眼睛都像一把放大鏡一樣,很多很多的放大鏡從各個方向組合到一起,就可以把各個方向的光線都收入眼裡,這就讓三葉蟲能夠建立立體的視覺。

這就是傳說中的“複眼”,在今天,最常見的蒼蠅、蜜蜂等昆蟲,就是複眼結構。

螃蟹的眼睛,也是複眼,要是你曾經摸過螃蟹的眼睛,你能感受到,它的眼睛是柔軟的。

可是,三葉蟲的眼睛,不一樣,它的眼睛是堅硬的。

它的複眼是一塊塊透明的,被叫做“方解石”的石頭組成,眼睛裡有石頭,這眼睛當然就是硬的,也就能形成化石。

這種三葉蟲,名字叫“尼爾凱利蟲”,它很小,身長也就3。8釐米,就跟一塊橡皮差不多大。

爭論百年的奇聞, 古生物學家斷定, 多福硯上的蝙蝠是五億年前生物

點選載入圖片

可是,它的眼睛特別大,大概佔了身長的六分之一。

這對構造精巧的眼睛,在尼爾凱利蟲的頭頂,即使不用轉身,它也能看到周圍的情況。

古生物學家估計,大部分三葉蟲會潛伏在海底,靠著這對大眼睛,尋找食物。

當然,不是所有的三葉蟲,都有大大的眼睛。

一部分“三葉蟲”種類,選擇鑽入泥沙中尋找食物;還有一部分,直接選擇隨波逐流,任由海浪帶著它們旅行。

這兩種極端的種類,“眼睛”對它們來說,就是累贅,所以,它們就不長眼睛了。

總之,三葉蟲適應力強大,而且防禦還高,這讓它們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佔領了地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