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原理的確定性解釋

本章,基於本大統一模型假說,我們再討論下不確定性原理。

“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這個理論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除以4π(ΔxΔp≥h/4π),這表明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此外,不確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學問題,用海森堡自己的話說:“在因果律的陳述中,即‘若確切地知道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所得出的並不是結論,而是前提。我們不能知道現在的所有細節,是一種原則性的事情。”……

這個不確定性來自兩個因素,首先測量某東西的行為將會不可避免地擾亂那個事物,從而改變它的狀態;其次,因為量子世界不是具體的,但基於機率,精確確定一個粒子狀態存在更深刻更根本的限制。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透過一些實驗來論證的。設想用一個γ射線

顯微鏡

來觀察一個電子的座標,因為γ射線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受到波長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長λ越短,顯微鏡的解析度越高,從而測定電子座標不確定的程度Δq就越小,所以Δ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電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電子的碰撞,波長λ越短,光量子的動量就越大,所以有Δp∝1/λ。……”——百度百科“不確定性原理”詞條

不確定性原理的確定性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圖源:百度百科“不確定性原理”詞條

注意,上述論述中,有兩個先決條件:

第一,測量行為只能用光(電磁波);

第二,必須先承認量子世界不是具體的。

然而,在本模型假說中:

首先,所有微觀世界的粒子都是有詳細具體的三維結構的,因此在本模型假說中第二條先決條件不成立。

其次,電磁波測量手段屬於主動測量,且由於電磁波是一種在以太時空中傳遞的純能量波,受以太時空中以太單極點物理尺寸的決定因素,電磁波具有最小波長,因此具有測量精度極限。然而,在本模型假說中,測量物質的座標不是必須採用光(電磁波),還可以採用電場和或磁場檢測手段進行測量,且該測量手段是被動測量,對被測量粒子的干擾程度可以降低至幾乎不影響。

在本模型假說中:

由於我們已知近地以太時空環境的當量密度、彈性模量和邊長,以及以太單極球的質量、半徑和密度等基本引數,並且我們知道從宇觀到超級微觀的所有物體的運動都遵從萬有作用力方程以及指南針效應,而萬有作用力又是超距的,恆在的,因此,理論上,如果我們已知某一微觀粒子的全部物質結構,我們就會知道其相應的力學行為特徵,如果我們再知曉該微觀粒子周圍的以太時空的完整的環境狀態資訊和初始力學狀態,則理論上,該微觀粒子在某一個時間點的速度是可以確定的。

就測量手段而言,不確定性原理假設速度和距離的測量離不開光子,但在本模型假說中,速度和距離的測量是可以透過其它方式,比如萬有傾向力的變化來實時測量的,並非只有電磁波為唯一測量方式。

舉例而言,如果我們知道兩個正負電子之間此時的距離和彼此間作用力大小及全部作用力方向,那我們就可以透過實時測量正電子的受力變化情況,計算得出負電子的相對運動速度,這個測量和計算都可以做到實時且精確,而無須採用電磁波觀察才能知道。

不確定性原理的確定性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以太時空單元及區域性以太時空示意圖

不確定性原理的確定性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不確定性原理的確定性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正負電子結構示意圖(左正電子及正電子中微子,右負電子及負電子中微子)

綜上,

不確定性原理在本模型假說中不成立

——物理大統一模型雜談六十

不確定性原理的確定性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