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不解詩中意, 再讀已是詩中人, 最怕忽然就讀懂了這些詩詞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說:“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因為其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意味,是值得重讀的。“溫故而知新”,經典也是常讀常新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的境遇就會發生變化,在重讀時會產生更多的切身感受。

古典

詩詞

是我們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經典,是我們從童蒙時期就開始吟誦的文學作品。那優美的字詞、朗朗上口的韻律早已牢牢植根於我們的記憶深處。

初讀不解詩中意, 再讀已是詩中人, 最怕忽然就讀懂了這些詩詞

點選載入圖片

現在很多人認為小孩子沒必要背誦那麼多古詩詞,因為沒有什麼人生閱歷,他們根本讀不懂詩詞的內涵和意蘊,背了也沒什麼用,只不過拿來應試罷了。

這種說法當然也不無道理,但也有失偏頗,忽視了文學接受的漫長過程,眼光放得不夠長遠。詩詞等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能夠逐漸內化為一種精神力量,給人以情感共鳴,這種作用的顯現往往需要一個契機。

就像我們在重讀古詩詞的時候,常常會感慨:“初讀不解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初讀不解詩中意, 再讀已是詩中人, 最怕忽然就讀懂了這些詩詞

點選載入圖片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兩漢·佚名《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兩漢·佚名《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魏晉·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宋·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孤獨是生命的本質。人生在世,如轉蓬,如塵埃,無根無蒂,不知道從哪裡來,也沒有固定的依附。我們都只是人間的過客,只是暫且寄身在世間。

在孤獨的時候,我們會有種出離感,會猛然發覺自己原來是個過客。但也不要忘了回頭看看,我們已經走了很遠的路,還應該繼續走下去。你我俱是行人,每個人都應該走完自己的路。

初讀不解詩中意, 再讀已是詩中人, 最怕忽然就讀懂了這些詩詞

點選載入圖片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魏晉·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五》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唐·韋莊《菩薩蠻》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宋·劉過《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初讀不解詩中意, 再讀已是詩中人, 最怕忽然就讀懂了這些詩詞

點選載入圖片

年少時無憂無慮,就算沒有什麼快樂的事,心情也是歡樂的。不知道憂愁是什麼滋味,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慮也硬要寫出來。年少風流,春衫飄舉,風度翩翩。呼朋引伴,鮮衣怒馬,聽笙歌,飲美酒,快活悠遊。年少時也有很多遠大的理想,胸懷壯志,夢想有一天能夠展翅高飛。

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年華的老去,我們都不再是從前的那個少年。我們被歲月磨平了稜角,少壯時的凌雲壯志也早已被逐漸消磨殆盡。無憂無慮、逍遙快活的日子被湮滅在回憶中,遇到歡樂的事也開心不起來,心中常有憂愁。是不用再強說愁了,是真的愁。心情複雜到不知道怎麼說,也無人可訴。成熟了,也孤獨了,知道把心事藏起來不讓人看見了。

初讀不解詩中意, 再讀已是詩中人, 最怕忽然就讀懂了這些詩詞

點選載入圖片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宋·晏殊《浣溪沙》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清·納蘭性德《浣溪沙》

生活中的點滴美好,都值得珍惜。但我們身處其中時,卻往往不覺珍貴,只覺得平平常常。一旦失去,就不復可得。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宋·蘇軾《卜算子》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宋·陸游《卜算子·詠梅》

初讀不解詩中意, 再讀已是詩中人, 最怕忽然就讀懂了這些詩詞

點選載入圖片

不管外界多麼紛亂複雜,始終有自己內心的堅守。儘管有曠世的孤獨,但也能活出自身的骨氣。

初讀不解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最怕忽然就讀懂了這些詩詞,才知道讀不懂的時候是多麼快樂。

少年錦時不再,人生閱歷漸增,我們的情感也變得豐富起來,心中總是五味雜陳。或許,我們都需要一個情感出口,需要一個能夠慰藉心靈的地方。我想,古典詩詞中的世界就是一個很好的去處。

深入瞭解我們從兒時就開始接觸的詩詞,我們就會發現什麼是人同此心。原來,我們如今的種種感受,早已寫在了千百年前的詩詞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