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件貨物上太空, 竟有3%失蹤, 為何我們不像國際空間站那麼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國紛紛將目光投向了

太空

,不斷進行各種太空實驗,以便獲得掌握世界規則的權利。

我國雖然在航天領域起步較晚,但發展卻十分迅速。2020年,我們不僅順利完成了嫦娥五號的月球取樣返回專案,還開啟了深空探測“天問系列”;2021年,我們的天和核心艙也順利入軌,這不僅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還收到了很多國家的合作申請。畢竟國際空間站由於使用年限過長,如今已經出現老化,事故頻生,或將在2025年就要停止工作。屆時,中國空間站將成為世界唯一空間站。

50萬件貨物上太空, 竟有3%失蹤, 為何我們不像國際空間站那麼亂?

點選載入圖片

因此,自我國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空間站開啟工作之際,就頗受外界關注,尤其是太空物資的有效管理。

畢竟國際空間站從建立至今已經運行了超過20年的時間,總物資早已高達50萬件,可其中有3%的物資被列入失蹤名單。比如,2006年就曾發生過用於淨化航天服的4個淨化罐無法找到的案例。如若類似的事情持續下去,勢必會影響相關的研究工作。

50萬件貨物上太空, 竟有3%失蹤, 為何我們不像國際空間站那麼亂?

點選載入圖片

事實上,國際空間站也有物資管理系統,即採用條形碼的物資資訊查詢系統。宇航員需要透過使用條形閱讀器來逐一掃描貨包上的條碼標籤獲得貨物的資訊,繼而透過有線和無線的方式來更新物資資訊管理資料,實現空間站的物資資訊識別。而這個系統的弊端就是無法實現貨物登記後的準確定位,這就意味著有大量物資會發生失蹤和損壞。

50萬件貨物上太空, 竟有3%失蹤, 為何我們不像國際空間站那麼亂?

點選載入圖片

為了避免國際空間站的混亂,保障各類研究的順利進行。我國空間站的物資管理系統,使用了RFID無線電射頻識別技術。

即在所有物資上安裝超薄微型晶片和嵌壓在塑膠片、纖維紙等材料中的天線組成的RFID標籤。不僅實現了批次、快速和準確的自動識別,操作也十分方便快捷,這也是為何我國航天員在短短6天之內就能將核心艙收拾的井井有條的主要原因。

50萬件貨物上太空, 竟有3%失蹤, 為何我們不像國際空間站那麼亂?

點選載入圖片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我國空間站的完善發展和對外合作的增加,中國空間站標準或將成為人類太空活動的新標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空間站之外,經濟方面,我國也成功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方面,我們不僅成為了屈指可數的“雙航母”國家,軍艦也如下餃子似的下水和服役。而且多種類的“中國製造”早已走出國門,暢銷世界。

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我們的前景十分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