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跡象,代表你還有未曾療愈的童年創傷!

蕭伯納在《父母與孩子》裡寫了這麼一句話:“

童年時代是生命在不斷再生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人類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再生過程中永遠生存下去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強迫性重複,它指的是一個人會不斷去重複自己童年時期的創傷體驗,實際上是源自於潛意識裡想要改寫過去的需求。也就是說當我們童年的創傷如果在成年後還未曾獲得療愈,那麼它就很有可能會在我們生活裡不斷的重複出現。

要改寫了童年時期的創傷,需要我們在創傷感受出現時保持一定的自我意識,而不是沉溺在這種創傷引發的負面感受之中。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童年創傷經歷與許多心理疾病的發生存在著緊密的關聯。

也會因此影響到一個人的壽命的長短。如果以下四種跡象才能在你生活裡出現,那麼意味著那些童年時期的創傷依然還未曾獲得療愈,息相依莫名的恐懼。

恐懼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情緒,在威脅面前,恐懼是我們面對它所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源自於每個人的一種求生本能。

可是在你的生活裡,是不是常常會有一些時刻明明什麼事情也沒有,

內心卻燃起了一種強烈的恐懼感?

這意味著這種情緒並非來自於外界客觀的事實,而是來自於自己內心的心理事實,也就是說來自於潛意識裡一種固有的危機意識。

由於童年時期缺乏保護,形成了一種內化的恐懼感,從而泛化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之上。

害怕失敗是我們很好理解的一種動機。可是有的人還害怕成功,害怕被別人關注,害怕被愛,這實際上是源自於童年時期缺乏一種安全的生活環境,害怕成為一隻被打壓的豬頭鳥。

可人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感是一種必要的元素,同時渴望被愛也是人一種本能的動機。當這兩者的矛盾產生時,一個人內在的糾結便產生了機箱。

二、完美主義的思考。

你是否會對自己的未來做很多的規劃,可是卻很少真正的去執行?你是否常常在思考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喜怒無常,想太多也有可能是童年時期遺留下來的創傷,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完美主義的體現。

害怕犯錯源自於過多的約束與過強的懲罰,人都有一種渴望去探索外部世界的動機。因為要豐富自我,需要有更多的經驗去內化到自己的心裡。

而當探索隨之而來的是處罰,那麼人也就會心生恐懼,更加依賴於用想法去探索,而不是實際行動,最後一無所獲。

明明很優秀,可是卻總覺得自己很糟糕。可能你也是這樣子的人,始終無法正視自己的優點,相反不斷地強調自己的缺點。

這種習慣性的消極信念,往往是由於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價值不斷地受到忽視,甚至是打壓造成的。

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受到重視,缺乏關注,因此也就形成了我沒有價值這種信念一直延續到成年的生活之中。像是容易喜歡上一些糟糕的人。

一個心裡有傷的人,往往也會喜歡上一個不善待自己的人。

正如前面提到的,我們會主動地去重複童年時期的創傷,而選擇一個能夠傷害自己的人,就是一種可以實現這個目的的方式。很多人會陷入到一段糟糕的親密關係裡,甚至明明已經意識到了,卻依然不願意離開。

雙笙感受能夠給人一種強烈的存在感,當一個人無法透過正面的方式去尋求關注時,往往就會選擇傷害自己的方式來獲得這種感覺。

很多渣男體質、渣女體質的人,同時一些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也會吸引到一些索取型人格的人,這都是這種現象的體現。

一個人的童年會貫穿於一個人的一生之中,有的人說一個人老了就好像恢復到了自己童年時期的狀態。

事實上不管處於哪一個年齡階段,每個人內心都一直住著一個孩子,只是成年人擁有許多需要去完成的社會任務,才會選擇性的去忽略內心的這個聲音。

要療愈自己童年時期的創傷,意味著我們要時常去關照自己內心的這個孩子,關心他、照料他,去彌補童年時期缺失的愛。每個人都值得被愛,先從內心培養一種對自己的愛,那麼外面的世界才會給予自己同樣的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