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充足的情況下, 動物為何長不到300米?

導讀:哥斯拉是科幻片裡的大型怪獸,它的身高設定達到了300米,那麼在現實裡面有沒有動物也能長到這麼大?

食物充足的情況下, 動物為何長不到300米?

點選載入圖片

正常情況下,動物們從出現到滅絕大都會維持著相似大小,除非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比如節肢動物裡的蜻蜓,它們透過身上的外骨骼吸收氧氣,如果體型過大,氧氣就沒有辦法到達身體內部,從而窒息死亡。事實上在3億年前,地球大氣裡的氧氣含量比現在要大很多,充足的氧氣可以更深入節肢動物的身體裡,支援它們進一步長大。

3億年前的蜻蜓可以長得像老鷹一樣大,而千足蟲更是能長到和一艘雙人的皮划艇那麼大,但和哥斯拉相比,這些動物還是不夠大。有史以來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就是

恐龍

,它們長大到一定程度也會遇上天花板,這個天花板叫做“平方立方定律“,也就是在維持相同形狀的前提下,想讓一個立方體變高一倍,它的橫截面積就會變大四倍,體積更是會變大八倍。

食物充足的情況下, 動物為何長不到300米?

點選載入圖片

如果恐龍想再長高一點,它們的體積也會增加八倍,也就是體重大約會增加八倍,這麼重的身體當然是個大問題。科學家們根據化石得出了一個結論,在恐龍長大到一個特定體積之後,它們的身體就沒有辦法再自由活動,為了吃到更高地方的樹葉,一些食草性恐龍演化出了一種氣囊系統,這樣即使它們的脖子長的更長,這些氣囊也不會進一步增加身體的重量,讓恐龍仍然能維持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體重。

想要真正突破“平方立方定律“,繼續長大,唯一的辦法就是換個環境。一些

哺乳動物

爬回了水裡,依靠水的浮力抵消了大部分的體重,由於哺乳動物擁有肺部,所以它們可以直接呼吸空氣,比水裡的魚類獲得更充足的氧氣,輕鬆的長得比魚類更大,這個時候,限制他們繼續長大的因素就變成了食物的匱乏。

食物充足的情況下, 動物為何長不到300米?

點選載入圖片

直到幾百萬年前,不斷變化的楊柳把海底的養分衝到了淺水區,在這些養分裡誕生了大量的植物,這些植物又吸引浮游生物來定居,這些浮游生物營養豐富又數量極多,這些哺乳動物們不用專門去捕獵,只要張著嘴就能吃到。

有了幾乎吃不完的食物,再加上水中浮力降低體重的壓力,來到水裡生活的哺乳動物們終於長到了之前的上百倍大,成了體型排行榜上的冠軍,這種動物也就是今天的藍鯨。雖然藍鯨還是沒有哥斯拉那麼大,但在現實裡,它就已經成為動物們能長大到的極限了。

本文由“科學廣角“創作,探索科學奧秘,領略人間千奇,歡迎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