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電站今年首次滿發,2250 萬千瓦,這是什麼概念?

同學們無比詫異三峽之能。我的是按照三峽的那位廠長同學滿發法計算,事實上,水電有榮枯期,峰谷落差相當大。意味著1/3的中國家庭用電,可由三峽一家獨攬。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庫底抬升,如何避免三門峽悲劇重演?

三峽電站今年首次滿發,2250 萬千瓦,這是什麼概念?

清水調沙可以挖掘的潛力有限。現在只能加大中上游環保,減少泥沙入庫量了。如果能像延安綠化後,流入黃河的泥沙量減少70%,那麼,三峽基本上算是完美之作了。當年擔心的防空漏洞等,也已經被強軍堵上了。

電費裡的三峽建設基金,難道要收100年,與三峽同壽?這個鍋,三峽背得有點冤。法國作家雨果說:“鬥爭是甜蜜的。”三峽大壩,是龍的傳人與萬里長江鬥爭的果實,起初五味雜陳,現在甜蜜可人。

三峽電站今年首次滿發,2250 萬千瓦,這是什麼概念?

而現在全國用電量最大的城市排名是。上海3000萬千瓦級。蘇州2500萬千瓦級。而北京深圳廣州重慶也都是2000千瓦級的。

就是說三峽水電站全力輸出,就可以滿足北京、深圳、廣州、重慶 任一城市最大負荷的用電需求。

當然三峽還是一項水利工程。八九月份雨量充足就能夠發揮防洪調控功能!夏季高溫各地用電需求激增,全力發電緩解用電緊張。

不得不說國家當年能夠下決心建設三峽是多麼正確的決定。

三峽電站今年首次滿發,2250 萬千瓦,這是什麼概念?

三峽電站今年首次滿發,能發電多少不是重點,重點是新能源配合碳達峰和碳中和的一次發力。而碳達峰、碳中和這兩個詞,有可能重新定義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版圖。

現在三峽電站的這個功率水平有人算賬了:成都電網負荷突破1560萬千瓦,蘇州電網負荷超過2800萬千瓦。一個三峽工程的發電水平,也就大概能給1。5個成都供電,給蘇州供電都不夠。

表面上看沒錯,是這樣的。這就是看山是山。如果看山不是山,又該怎麼看呢?

三峽電站是水力發電,跟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這兩樣一樣,都是清潔能源,也就是大家說的新能源。三峽電站今年首次滿發這個事兒,都跟今年大火的兩個詞“碳達峰”“碳中和”有關。

如果認為碳達峰、碳中和只是節能環保,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舉措,這也只是最表層。這背後的大國戰略,意義深遠。

三峽電站今年首次滿發,2250 萬千瓦,這是什麼概念?

咱先來複習一下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

碳達峰是什麼?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不再增加,我國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達到峰值之後,不再增長,並逐漸下降。

碳中和是什麼?在2060年前,我國要透過

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產業調整

等形式,把排放二氧化碳抵消掉,排放=沒排放。

三峽電站今年首次滿發,2250 萬千瓦,這是什麼概念?

咱們都知道上海花了大力氣引入了特斯拉,計劃了1300畝地,將近150億低息貸款,破例讓特斯拉百分百控股其中國公司。為什麼?是為了把新能源車的完整產業鏈落地中國,帶動新能源車的產業鏈崛起。先前引入給蘋果代工的富士康,等我們自己的手機產業鏈培養成熟後,2015年國產手機迅速崛起。這兩個一樣的道理。

油車燒油,而且油車對華出口的關鍵零部件技術是N-2,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現在用的是蘋果13,出口給你的只能是蘋果11的技術。

新能源車就不一樣了。新能源車用電,繞開了石油這個舊能源,而且同時繞開了油車技術的卡脖子。

三峽電站今年首次滿發,2250 萬千瓦,這是什麼概念?

理解了這個,就理解了咱們的新能源大國戰略。

先說結論:碳達峰、碳中和,本質上就是一場能源大戰,是新能源與舊能源的決戰,是新秩序與舊秩序的決戰,是大國博弈,是不見硝煙的戰爭。

碳達峰、碳中和一旦實現,中國將手握主導世界的新能源“王炸”組合:“碳中和+特高壓電網+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一帶一路”,屆時,石油、美元、某衰落帝國,都將成為過去式。

來解讀一下這個王炸組合:

碳中和說過了,來看

特高壓技術。

這是唯獨中國掌握的核心專利,全球一流,全世界獨一份。電力輸送,中間損耗跟距離有關。特高壓技術,讓電力的輸送可以達到5000公里,距離越遠損耗越低。

三峽電站今年首次滿發,2250 萬千瓦,這是什麼概念?

全球能源網際網路

是中國首倡並在積極推進。2015年9月26日,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宣佈:中國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

中國能源網際網路由三塊組成:智慧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其中,智慧電網是基礎,特高壓電網是關鍵,清潔能源是根本。

中國的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一直都是世界領先水平。這些清潔能源的儲備,主要在我國西部地區。中國能源網際網路就是清潔能源在全國範圍大規模輸送和使用的基礎平臺,是把中西部清潔能源在全國範圍內的搬運工和輸送管道。

中國能源網際網路,走向全球的話,一邊幫忙建智慧電網和清潔能源基礎設施,一邊運用可以輸送5000公里的特高壓技術,再加上穿過中國西部的一帶一路以及170多個國家和組織,這個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未來可能有多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