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空內卷從“太空旅遊”開始,誰能率先壓縮成本,誰就能贏

商業航空也開始搞“內卷”了?

7月11日,維珍銀河71歲的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坐著飛船,從美國航天港出發,掠過高空,成了第一個透過商業航空公司進入太空的旅行者。

緊接著,吐槽完布蘭森只是蹭了一下太空邊邊的傑夫·貝索斯,在9天后透過火箭成功飛入太空。

商業航空內卷從“太空旅遊”開始,誰能率先壓縮成本,誰就能贏

貝索斯

但對於一直叫囂著向火星進軍的馬斯克來說,這兩個人的經歷,很難稱得上是完全意義上的“太空旅遊”。他們只是勉強達到了科學意義上對“太空”的高度,距離他想做的軌道“太空旅遊”還有一定差距。據說,在2022年,他將計劃透過Space X帶富商和藝術家進行環月旅行。

如果此行成真,那麼正如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吳季所說:2021年,就是太空旅遊的元年。

走!去太空旅遊!

吳季不止一次公開Cue到“太空旅遊”。

在他的想象裡,進入太空:“你會發現地球和太空的邊界被那薄薄的一層大氣層包裹著。白雲、藍海和大地就在你腳下飛過。你眼前的森林、大海、沙漠,是你從來沒能到達過的視角和沒有看到過的景色……”

吳季之所以對“太空旅遊”如此嚮往,主要是因為商業航天的發展。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航空航天大多和“國之重器”聯絡在一起。一方面,航天技術的確是國家實力的證明;另一方面,航空航天也確實燒錢,沒有國家強有力的支援,很難維繫。

商業航空內卷從“太空旅遊”開始,誰能率先壓縮成本,誰就能贏

此次維珍銀河的太空旅客

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機制不斷進入航空航天領域,原本以國家為主導的技術發展模式開始有了轉變。像這次分別把布蘭森和貝索斯送入太空的維珍銀河和藍色起源,或多或少都搭上了這陣“東風”。

幾年前,我國也開始鼓勵商業性質的企業進入航天領域。即便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的數量已經接近200家,但從經營模式上,還是甩不開傳統的那一套。比如,這些公司的專案大多還是來自政府,即便不是國家直接下發的任務,也和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應急管理等需求有關。

簡單說,他們只是披上了商業航天的“外殼”,但參與的大多還是國家任務。真正的商業航天要往哪裡走?吳季覺得,“太空旅遊”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出路。

商業航空內卷從“太空旅遊”開始,誰能率先壓縮成本,誰就能贏

吳季

他認為,目前發展“太空旅遊”,最主要的障礙就是成本。而民用市場資金的湧入,如果能推動航天技術的迭代,從而降低發射成本,那才是真正把商業航天的價值激發出來。

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

除了關心“太空旅遊”之外,吳季最自豪的事,就是牽頭推動了我國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簡稱“雙星計劃”)。

這個計劃主要是利用兩顆以大橢圓軌道繞地球執行的微小衛星,分別對地球近赤道區和極區兩個重要區域進行寬能譜粒子、高精度磁場及其波動的探測。

為什麼要做這種探測?我們先要明確一點,它的探測區域主要針對“地球空間”,也就是各種衛星、載人航天器與空間站的飛行區域。人類在這裡開發利用太空資源、從事太空科學試驗等活動。

但受太陽活動的影響,這裡經常處於劇烈的擾動狀態。就像地球上會颳風下雨,地球空間也會有“地球空間暴”,它們會造成航天器故障、威脅宇航員安全、導致通訊中斷、影響導航與定位精度等。

地球空間暴是如何產生的,是科學家們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雙星計劃針對的就是地球空間暴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磁層空間暴”。

商業航空內卷從“太空旅遊”開始,誰能率先壓縮成本,誰就能贏

雙星探測

我國的雙星計劃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推動的,在此之前,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

1994年,吳季順利完成了丹麥技術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工作,學成歸國。在個人未來的事業方向上,毅然選擇了中國科學院的空間中心。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吳季逐漸意識到,在空間研究領域,能拿到一手的科學衛星資料有多重要。但當時,中國甚至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衛生計劃。

1997年,以劉振興院士為首的科學團隊提出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

作為首個由中國科學家提出,並以中方為主的空間探測國際合作計劃,吳季深知它意義重大。因為這個專案的主要合作物件是歐洲空間局,而吳季剛好在歐空局工作過一段時間,他自然而然就成了這項計劃的主要推動人之一。

商業航空內卷從“太空旅遊”開始,誰能率先壓縮成本,誰就能贏

吳季

由於這是一個國際專案,而16臺星上的科學儀器中,有一半都是由歐洲國家的研究所研製的。為了保證雙方能進行一個有效的配合,吳季最常做的事就是守在螢幕前,和歐洲的合作伙伴透過影片會議,及時進行協調和排程。

與此同時,吳季還牽頭對空間科學要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了梳理。2009年,《中國至2050年空間科技發展路線圖》釋出,沿著這份路線圖,由吳季負責的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啟動,“墨子號”、實踐十號、“悟空”等多顆科學實驗衛星已經先後升空。

如今,吳季可以很自豪地說:“在空間科學的一些研究領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們從Newcomer(新來者)開始漸漸走到世界舞臺中心。”

當然,他也依舊是“太空旅遊”的忠實粉絲。在他看來,“當人類從月球、從宇宙回望地球,他的觀念一定會發生改變,他會變成一個環保主義者、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者,這是太空旅遊的最高需求和我們追求的境界。”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