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存在的“沙幣”,生活在海洋中,遇到危險能使出分身逃生

“沙幣”在我這裡絕對不是一個罵人的詞彙,而是世界上真實存在的一種生物,其廣泛分佈於北半球海洋中的潮間帶及潮下帶的沙層中,甚至在水深3000米的海床上,也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沙幣”一名主要來源於它們的外表,呈圓盤狀,被海水衝上岸死亡之後,整體呈白色,在陽光下如一枚銀幣般,因此得名。

“沙幣”也叫“沙錢”

,在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稱呼,比如海餅乾、沙餅等等,大多都能透過名字聯想到它的外形。

真實存在的“沙幣”,生活在海洋中,遇到危險能使出分身逃生

在美國俄勒岡州的沙灘上,成百上千的沙錢被潮水帶到了岸上,由於它們離開水之後還能存活幾分鐘,不少人看見這些會蠕動的“小餅乾”感到新奇,從而萌生了想要撿回家的念頭。

對此專家們表示,雖然沙錢對於人類來說是比較安全的生物,但由於

它們活著的時候有相當難聞的氣味,不建議帶回家

。如果在沙灘上看見它們還活著,撿起來丟回大海就好,這樣它們就能活。

真實存在的“沙幣”,生活在海洋中,遇到危險能使出分身逃生

活著時五顏六色,死後一片白

雖然死後的沙錢一片白,但活著的沙錢卻五顏六色,生活在不同區域裡面的沙錢,有著不一樣的顏色,有綠色、藍色、紫色等等。

活著的沙錢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主要是因為它的外表長有天鵝絨般的小刺,且非常密集,我們所看到的顏色,基本上就是這些刺的顏色。

而死後的沙錢,覆蓋在外面的小刺就消失了,骨骼暴露了出來,在陽光下,就好像漂了白一樣。

真實存在的“沙幣”,生活在海洋中,遇到危險能使出分身逃生

沙錢屬於海膽綱,體積較小,直徑多為10釐米以下,大西洋西海岸的個體會稍大一些。沙錢的圓並不規則,但整體呈放射對稱狀,兩面佈滿“棘刺”。

在反口面上,有5重花瓣狀的步帶,十分漂亮

。正是基於這個特徵,也讓沙錢死後留下的軀殼,成了許多人喜歡撿拾的物件。

在某些地區裡面,沙錢的軀殼,被認為是美人魚或亞特蘭蒂斯人丟失的銀幣,散落在海洋中。

真實存在的“沙幣”,生活在海洋中,遇到危險能使出分身逃生

沙海中潛行,靠“絨毛”篩選食物

沙錢移動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依靠自己“蠕動”行走

,它身上天鵝絨般的“棘刺”,相互協調運作,便能實現自主行走。可這種行走的方式太慢了,所以

沙錢們有時候也會採用另一種借力的行走方式

在海里,沙錢往往會將有花瓣圖案的這一面朝上,當海水穿過時,它便能跟著海浪運動起來,從而實現快速移動的目的。

由於沙錢離開海水之後很快便會死亡,所以一直跟著海浪行走是不行的,極大機率會有擱淺的風險。為了應對這一情況,沙錢的“棘刺”能發揮巨大的作用,能將它們嵌入沙子中,從而增加自己的抓地力。

真實存在的“沙幣”,生活在海洋中,遇到危險能使出分身逃生

靠著密佈的“棘刺”,沙錢能在沙海中蠕動潛行,而這些“棘刺”的上面,還長有非常細小的毛髮,這些毛髮則能夠幫助它們進食。

沙錢的主要食物是一些浮游生物及沙子裡面的有機物質

掠食浮游生物時,沙錢會將自己的身軀立起來,當海水穿過身上的棘刺,上面的纖毛會將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攔截下來,然後透過纖毛的擺動,掃入中央的口器裡。

當它們在沙子中覓食時,會將棘刺插入沙子中,將食物耙出,再用纖毛送入口器。

真實存在的“沙幣”,生活在海洋中,遇到危險能使出分身逃生

殼厚肉少,掠食者們大都不願意吃它

也有不少人看到美國俄勒岡州海岸上的大量沙錢之後,第一反應就是這東西能不能吃?

理論上沙錢是能吃的,但在現實中幾乎不會有人會吃它們,即便是海洋中的大多數掠食者,都不會以沙錢為主食,只有鱈魚、比目魚等少數動物,才會吃沙錢。

並不是因為沙錢有毒或者比較厲害,實際上是因為它們沒啥太大可吃的價值,

它身上大部分是碳酸鈣組成的硬殼,可使用肉質佔極小的一部分

真實存在的“沙幣”,生活在海洋中,遇到危險能使出分身逃生

世界上大多數動物,都會成為食物鏈中的一環,對於沙錢來說,雖然天敵較少,但也不是沒有,為了應對危險,沙錢有著自己的逃生絕技。常用的一招就是迷惑對手,由於沙錢的身軀呈扁平化,所以平日裡能鑽入沙子中,從而達到隱蔽自己,躲避天敵的目的。

當然說起沙錢的逃生絕技,還得看它們小的時候,

當沙錢幼蟲感到有危險時,會克隆一個自己出來

,相當於使出了一招分身。

真實存在的“沙幣”,生活在海洋中,遇到危險能使出分身逃生

比如當沙錢幼蟲感知到某些掠食性魚類溶解的黏液時,會馬上啟動克隆程式,整個過程大概需要一天的時間左右,

最終會得到一個比原先小三分之二的克隆體

由於體型更小,不容易被發現;數量翻倍,有較大的機率存活,從而有助於它們躲避天敵。不過也因為體型變小了,從而也會增加它們被一些小型甲殼類動物捕食的風險。但總體上來說,這招還是比較成功的,不僅能躲避危險,還能增加數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