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清醒,搞錢上癮”,現在90後都不想戀愛,只想搞錢

據說,現在90後生存圖鑑:不想戀愛,只想發財。

有人立下Flag決定以後挖掘下自己的生意頭腦努力搞錢;有人說“我現在不想戀愛,心裡只有搞錢這一件事”。

“人間清醒,搞錢上癮”,現在90後都不想戀愛,只想搞錢

這些人或許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念,

但也恰好反映出多數90後的生活現狀:

“人間清醒,搞錢上癮”

“人間清醒,搞錢上癮”,現在90後都不想戀愛,只想搞錢

可是目前大部分90後基本處於工作或創業的初期階段,收入普遍較低,想搞大錢可能就不是隻靠不談戀愛就能搞到的。

如何才能搞到錢,這樣的話題值得來聊一聊下。

“人間清醒,搞錢上癮”,現在90後都不想戀愛,只想搞錢

用投資視角來看待,讓自己的努力效益最大化,提高人生投資回報率。

比如跳槽問題,新單位開的工資高不太多,又是創業公司,似乎有些不划算。

可是:為什麼不可以去呢?

投資學上有個規律:資金越小,成本越小,投資策略可以越激進。反正怎麼虧也就那點錢,不如以小博大,沒準一步踩對了,就財富升級。相反,如果資金越大,越應該保守穩健。

其實工資低,退路反而很多,找到一份差不多或是高於該薪酬的工作還是比較容易的。因此,

“收入低,反而是賺大錢的好機會”。

“人間清醒,搞錢上癮”,現在90後都不想戀愛,只想搞錢

同樣是跳槽,25歲、35歲、45歲,代價簡直指數級翻番。原因很簡單:選擇成本太高。

當然,真想博一下,不管什麼年齡都可以用亦舒的話來勉勵自己:失去的東西,其實從來未真正地屬於你,也不必惋惜。

因為,幾年後如果找不到工作,很可能現在這個飯碗,到時候同樣端不穩吶。哈哈,邏輯上都是一回事。

“人間清醒,搞錢上癮”,現在90後都不想戀愛,只想搞錢

除了工作,

年輕人

經常還有會有一個問題是:考研好,還是找工作好呢?

“攢錢”

的心態看待是這樣的:考研後攢下了學歷、攢了點知識,再參與社會競爭更有利些。聽起來挺合理的吧?

但用“

投資

”角度看,結論就不同。

如讀研究生主要判斷下,未來的職業學歷高是不是核心競爭力呢?搞學術研究,那就值得去提升學歷。

如直接工作未來職業,經驗是核心競爭力,所以你要投入更多時間去累積從業經驗。

這麼一想,考研VS工作,是不是就沒那麼糾結了?

這個回報其實要和自己的選擇相匹配,才能成為加分項。

做決定時,經常會糾結,如果從投資角度,今天付出的精力、金錢和代價,如果能在將來對這個選擇有所幫助,那就是平衡消費。

投資一看成本,二看回報。所以,

你的投資回報,要與目標匹配。

“人間清醒,搞錢上癮”,現在90後都不想戀愛,只想搞錢

買些保險,買些銀行存款,買些基金股票等等,再有餘力就買買房。

好處是什麼呢?分散風險甚至對沖風險,可以讓你不用太擔心一步走錯滿盤皆輸的悲劇。

這個思路,對普通人來說真的至關重要。

你努力上班多年,突然裁員了,一夜之間失業,看招聘資訊:限35歲以下。

你做生意,90%以上業務來自一個大客戶,突然客戶和別人合作了。

你個人創業,所有事情親力親為,哪天生病了/決策失誤了/精力不夠了,突然發現:你垮了,就等於這家公司要跨了。

太多悲劇,根源都在於“結構單一”這4個字。

“人間清醒,搞錢上癮”,現在90後都不想戀愛,只想搞錢

這年頭變化大、發展快、週期短,我們應該採用多元的職場策略。多嘗試工作,逐漸挖掘出適合自己的賽道,繼而發現了更多的機遇。

正因如此,

這種多元化配置,不僅降低整體風險,而且讓收益更有想象力。

在安穩做著本職的同時,投入一些風險較大、短期看不到回報的事情裡,將來或許能成為一筆意想不到的財富。

“人間清醒,搞錢上癮”,現在90後都不想戀愛,只想搞錢

一清華畢業的高材生,去過大廠、創過業、創業失敗又回頭上班幾年,到最後回到老家當了中學老師,薪資10萬左右吧。當然,沒什麼不好。只是他最初的目標並不是當老師,想來多少有幾分懊惱,一手好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說白了,

人生就是一場資產配比。

每個選擇,都是投資。選擇的結果,就會變成自己的資產。努力都為了提高人生的投資回報率。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一個決定的風險如何?長期回報如何?成本是否可接受?職場結構、收入結構如何?投入的方向是否匹配得上預期目標?……

有投資思維的人,總能更快更理性地看清局面,在搞錢的遊戲裡,斬獲滿意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