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評價郭子儀?生逢亂世乘風起,手握重權不昏頭

如果我們站在封建帝王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臣子才是好臣子呢?

第一、他必須非常聽話,有道理的命令堅決執行,沒道理的命令帶著疑惑堅決執行;

第二、他必須任勞任怨,有困難搶著上,從不貪功,皇帝給什麼他要什麼,沒有半句怨言;

第三、他必須很有本事,無能的應聲蟲到處都是,有極高才能的忠臣卻少之又少;

第四、他必須有高情商,皇帝喜歡聽什麼,他就說什麼,皇帝喜歡做什麼,他就提前考慮周詳。

或許有人會嗤之以鼻,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這種人呢?然而,世界上真有這種人,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

應該如何評價郭子儀?生逢亂世乘風起,手握重權不昏頭

郭子儀五十八歲之前的履歷平淡無奇,我們只知道他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卻並未受到重用。

當然了,太守放到現在也是牧守一方的大員,可想要在史書留下詳細事蹟,區區一個太守顯然是微不足道的。

但就在郭子儀五十八歲的時候,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被任命為朔方節度副使的郭子儀登上歷史舞臺,開始書寫他傳奇的一生。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郭子儀發揮得非常出色,地位也逐步攀升,升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以兵部尚書、平章事兼朔方、隴右、河西三鎮節度使、加封司徒、代國公。

應該說,此時的郭子儀已經成為了大唐軍界首屈一指的大人物,一時風光無二。

此時的大唐皇帝是唐肅宗李亨,在經歷過安祿山的叛亂之後,朝廷對擁兵的武將實在是有一股說不出的恐懼。

如果不對郭子儀加以節制,誰敢保證他不會起兵叛亂呢?基於這種思路,唐肅宗開始重用大太監魚朝恩,逐漸剝奪郭子儀的兵權。

面對一臉猜忌的唐肅宗,面對一臉狠樣的魚朝恩,郭子儀需要面臨抉擇:是俯首聽命還是奮力一搏呢?

安祿山在面臨抉擇時,都選擇了奮力一搏,可他們很快就被淘汰出局。有鑑於此,郭子儀按捺下心中的那份恐懼,選擇了遵從皇命。

應該如何評價郭子儀?生逢亂世乘風起,手握重權不昏頭

唐肅宗眼見郭子儀如此識相,也不好繼續收拾他,於是郭子儀在交出兵權之後,就像歷史上的司馬懿那樣,長期賦閒在家,李光弼接替了他的職務。

觀軍容使魚朝恩惡郭子儀,因其敗,短之於上。秋,七月,上召子儀還京師,以李光弼代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元師。——《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七

當時就有人上書進言:“此時天下未平,不應該如此浪費人才。”可唐肅宗的親信魚朝恩橫加阻撓,郭子儀始終無法復出。

或上言:“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儀於散地。”乙未,命子儀出鎮邠州;党項遁去。戊申,制:“子儀統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陽,還定河北,發射生英武等禁軍及朔方、鄜坊、邠寧、涇原諸道蕃、漢兵共七萬人,皆受子儀節度。”制下旬日,復為魚朝恩所沮,事竟不行。——《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七

魚朝恩橫加阻撓的原因是什麼?顯然是有人在背後授意,這個人是誰?除了唐肅宗還能是誰?

在唐肅宗的最後兩年裡,他對郭子儀的猜忌逐漸降低,並開始嘗試繼續使用郭子儀。郭子儀很好地把握住了這次機會,再次得掌兵權。

可好景不長,唐代宗李豫繼位之後,覺得這些擁兵的老臣難以控制,所以找個由頭,又把郭子儀罷免了。

己巳,郭子儀自河東入朝。時程元振用事,忌子儀功高任重,數譖之於上。子儀不自安,表請解副元帥、節度使。上慰撫之,子儀遂留京師。——《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八

奪了郭子儀的兵權之後,時局並未好轉,安史之亂好不容易被平定,吐蕃又趁火打劫,以至於連都城長安都失守了。

在這緊要關頭,郭子儀再次出手,擊敗吐蕃光復長安。

面對立有大功的郭子儀,唐代宗多少有點尷尬,卻也不敢再次削奪他的兵權,可他對郭子儀的忌憚卻一點都沒減少。

郭子儀以司徒、中書令領河中尹、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關內、河東副元帥、朔方節度、關內支度、鹽池、六城水運大使、押蕃部並營田及河陽道觀察等使,權任既重,功名復大,性寬大,政令頗不肅,代宗欲分其權而難之,久不決。——《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一

於是,唐代宗和郭子儀就這樣表面維持和睦,內裡勾心鬥角一般地相處了十多年,直到唐代宗去世。

繼位的是唐德宗李適[kuò],他上臺以後立刻開始削奪郭子儀的權力。兩年之後,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

應該如何評價郭子儀?生逢亂世乘風起,手握重權不昏頭

在郭子儀與皇帝接觸的過程中,發生過三件比較有意思的事。

第一件事,是唐代宗削奪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沒有表現出什麼不滿,他的舊部卻率先行動,希望透過兵變的方式迫使唐代宗讓步。

唐代宗希望郭子儀出面平定叛亂,郭子儀直接抓住了兵變的四十個主謀,並將他們全部處死,理由也很簡單:“我郭子儀是忠臣,他們這樣做是陷我於不義。”

初,李國貞治軍嚴,朔方將士不樂,皆思郭子儀,故王元振因之作亂。子儀至軍,元振自以為功,子儀曰:“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五月,庚辰,收元振及其同謀四十人,皆殺之。——《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八

郭子儀的舊部是不是想要裹挾郭子儀造反?《資治通鑑》認為有這個可能,所以在寫到元振見郭子儀的時候,司馬光說元振“自以為功”。

郭子儀有沒有用舊部的鮮血證明決心的心思?恐怕也是有的,因為郭子儀說得很清楚:“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擺明了就是要劃清界限。

應該如何評價郭子儀?生逢亂世乘風起,手握重權不昏頭

第二件事,是著名的“醉打金枝”。

郭子儀與唐代宗是親家,他的兒子郭曖娶了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有一次雙方發生爭吵,郭曖打了昇平公主,並對她說:“我父親如果想當皇帝,這天下就不是你李家的了。”

昇平公主覺得受了委屈,於是進宮找唐代宗告狀,唐代宗對他說:“郭曖這話說得很有道理,你的公公(郭子儀)要是想當皇帝,他早就當了。”

郭子儀得知此事之後,立刻把郭曖捆起來帶到唐代宗面前,說郭曖大逆不道,任由陛下處置。

面對知情識趣的郭子儀,唐代宗說出了一句名言:“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孩子們的事,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可不能太當真。

最後,郭子儀打了郭曖幾十棍,算是把這事揭過了。

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子儀聞之,囚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子儀歸,杖曖數十。——《資治通鑑》·唐紀四十

應該如何評價郭子儀?生逢亂世乘風起,手握重權不昏頭

第三件事,是郭子儀父親的墳墓被挖。

這件事其實可以和第二件事相結合,因為這件事就發生在“醉打金枝”之後的幾個月。

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到底是誰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當時有人猜測,這是魚朝恩乾的。

十二月,庚辰,盜發郭子儀父冢,捕之,不獲。人以為魚朝恩素惡子儀,疑其使之。——《資治通鑑》·唐紀四十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真是魚朝恩乾的,他是受誰指使呢?

在這個案件中,處處透露著詭異:唐代宗大張旗鼓地要捉拿罪犯,郭子儀連連表示不必興師動眾,這不是什麼大事。

父親的墳墓被挖了還不是大事?這必然不是郭子儀的真實想法,我們可以據此得出一個結論:郭子儀心裡有數,打算吃下這個啞巴虧。

挖墳掘墓是大事,動靜肯定不會小。如果唐代宗和郭子儀都有心查這個案件,怎麼可能查不出來呢?

作為嫌疑人的魚朝恩,在這個案件中沒有做過任何表態,一直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其實,這事是誰幹的,郭子儀心知肚明,唐代宗也知道瞞不過郭子儀,所以他根本就沒打算瞞。

郭曖雖然是酒後出狂言,但在郭子儀一系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要不是郭大帥忠心耿耿,你李豫作為一個連都城都丟失的人,有什麼資格當皇帝呢?

安祿山為什麼會造反?就是因為他身邊有太多這樣的蠢人,天天說安祿山神勇無敵,似乎安祿山只要輕輕一動,就能把唐玄宗從皇帝寶座上掀下來。

安祿山最終選擇了起兵造反,卻最終落得個悽慘收場。

唐代宗也擔心郭子儀被手下天天灌迷魂湯,於是用這種方法警告郭子儀:如果你不打算造反,那就老實點。

面對唐代宗的警告,郭子儀非常識趣,挖墳一事就這麼過去了。

應該如何評價郭子儀?生逢亂世乘風起,手握重權不昏頭

說完這三件事,可能與大家心目中所想的忠臣形象有些不符。但在我看來,所謂的忠臣,其實就應該是郭子儀這樣的。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忠於另一個人,想要收穫一個人的忠誠,就必須有所付出。

三位大唐皇帝,始終對郭子儀充滿忌憚,但他們誰也沒有謀害郭子儀的意思,只是收繳他的兵權,但在個人待遇上從來沒有薄待過郭子儀。

無論何時,郭子儀似乎也從未想過要謀反,皇帝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

所謂的君臣和諧,其實就是君臣二人都探知了對方的底線,雙方都恪守原則從不越界,長此以往,自然君臣和諧。

應該如何評價郭子儀?生逢亂世乘風起,手握重權不昏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