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染色的都是老傳統了,尚古宋明老提油!

玉染色的習俗自古就有,大概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古玉文明開始,伴隨著制玉的同時,染色技術就同時生成了。

古籍《山海經》中記錄的礦藏資源中,玉為第一,定然是逢玉必

記的

。《五藏山經》五卷南、西、北、東、中共記錄大小山川約446座,其中特別記錄202座山出產玉,記載還細化到山之陽出玉還是山之陰出玉,所出為白玉、水玉、碧玉等玉料的品種(參見《山海探幽(2)》)。古人還特別注重玉的成色,就是類玉的石頭、普通玉還是美玉,美玉往往被稱為“瑾、瑜之玉”、大美者被冠之為“㻬琈之玉”等等。

玉染色的都是老傳統了,尚古宋明老提油!

古玉文明

遠古先民很注重玉的色澤,如果色澤達不到理想要求

怎麼樣?就染色。《山海經·南山經》記載:“有木焉……其名曰白(gao),可以血玉”,就是有一種樹木(的漿汁)可以染色玉色。

後代也染玉。宋代尚古、自然盛行仿古,宋以至明、清,玉作匠人逐漸研創出染色技法,現在稱為“老提油”。

NO.01 老提油染色的種類

宋至明、清,老提油所使用的染料一般以紅、黑、褐三種色系最為常見。

紅色染料染作的顏色效果俗稱“大紅袍”,這種染色有時會被視為血沁或鐵沁。但是血液本身既無法滲入玉質內部形成沁色,“大紅袍”也缺乏鐵沁不規則呈現及常伴有鐵鏽附著的特徵,與“自然”相去甚遠,人工痕跡顯而易見。

玉染色的都是老傳統了,尚古宋明老提油!

明代 仿古染色玉鐲(大紅袍)

黑色顏料染作的顏色效果有時被稱為“水銀沁”,其呈現出的色紋曾被民國的收藏家認為是由水銀沁入所造成。然而,迄今為止並沒有證據顯示水銀可滲入玉質產生沁色,同時“水銀沁”濃重、單一且刻板的顏色,也與自然呈色及沁色分佈隨機的特徵大相徑庭。

玉染色的都是老傳統了,尚古宋明老提油!

明代 仿古染色玉劍璏(水銀沁)

玉染色的都是老傳統了,尚古宋明老提油!

明代 仿古染色玉劍璏(水銀沁)

褐色顏料一般用於模仿沁色或仿製玉皮。模仿沁色時,為使顏料深入玉質內部,有時會用尖銳器具破壞玉料表面,同時營造猶如出土特徵的土狀斑駁,這種形態的顏色效果即關注古玉鑑定被叫做“釘金沁”。但其表面卻沒有褐色沁常見的鐵鏽附著。而仿製的玉皮,其顏色有時會沿染色部位從玉料外層延伸到玉質內裡,這與天然玉皮僅存於玉料表層的自然常態嚴重相悖。

玉染色的都是老傳統了,尚古宋明老提油!

明代 美化染色童子玉雕(仿玉皮效果)

玉染色的都是老傳統了,尚古宋明老提油!

明代 美化染色童子玉雕(仿玉皮效果)

NO.02 老提油染色的特徵

染色是用人工技法將染料由外部滲入玉質內部,因此在呈色上通常會外深內淺,有時甚至只黏著在玉器表面。如此經過長期觸控把玩,顏色就有可能發生脫落,顯露出原有的玉質色澤。

在染色的諸多特徵中,最顯著的就是顏色單一。不論使用何種染料,其呈色都有可能產生或深或淺的效果,但大多屬於單一色系,很少出現多色混雜的情況,並且染色部位一般都以塊狀分佈形態出現,邊緣或有明確界限,顯色狀態僵硬刻板,與自然呈色極為不同。

玉染色的都是老傳統了,尚古宋明老提油!

明代 染色玉鐲區域性

而為使染料滲入玉質內部所採用的燒烤、敲打等方式,在讓玉質由密變鬆的過程中,伴生出一種特殊的“細毛紋”現象。這種現象有時會被玉匠利用,視作玉器色澤表現的載體,以黑色染料浸染,讓整件玉器由內而外,

布黑色紋理,這種顏色效果也就是俗稱的“牛毛沁”。

玉染色的都是老傳統了,尚古宋明老提油!

清代 仿古染色玉管(牛毛沁)

遠古先民是為了尚美而染玉,後代則是為了尚古而染玉,現代仍然有為了仿古而染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