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論文被錄用的標準,毫無疑問是學術第一、質量優先。

眾所周知,論文被錄用的標準,毫無疑問是學術第一、質量優先。

這並不奇怪,因為各類學術期刊的編輯必定會站在期刊的立場上,努力在

本領域內尋找優質的稿源,加工成高質量論文,努力打造出優秀的期刊品牌,從而實現長遠發展。

而論文作者則會站在研究者的角度,

不斷尋找更高的傳播平臺,希望得到眾多同行的認可,從而提升自身的學術影響力

可以說,編者和作者的共同目標都是希望藉助優秀論文來提升影響力。但是,有時論文的學術價值並非一眼即可把握,許多髙質量論文也會面臨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目標期刊退稿的尷尬境遇,

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忽視了影響論文被錄用的非質量因素

其實,能讓期刊編輯和審稿專家在審稿時蓋下“通關文牒”,並不只有論文學術造詣高低這個判斷標準,作者還要注意“投其所需”,懂得“

能讓編輯省心的稿件也容易獲得編輯的青睞

”的道理,妥善處理除論文質量外的四種其他因素。

眾所周知,論文被錄用的標準,毫無疑問是學術第一、質量優先。

01、找準路子

——明確期刊的目標定位

有一些比較執著的論文作者,經常會出現連續向同一個期刊投稿的現象,但會多次慘遭退稿。

透過分析發現,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

作者的投稿策略有問題

,不瞭解所投期刊的欄目設定、錄用取向等情況,該論文與期刊的定位相差甚遠。

我們知道,盲目投稿不僅會浪費期刊編輯和審稿人的大量精力,還會耽誤作者富貴的發表時間。遇到這種情況,編輯在初審時常會提醒作者:

如果投向其他相關刊物,可能是一篇不錯的論文;如果堅持投給本刊,那我們也會組織審稿,看審稿結果再做決定,不過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如果審稿意見支援編輯的初審判斷,那麼結果可能還是退稿,這並不是因為論文質量存在問題,而是論文性質與期刊定位不相符。

不同類別的學術期刊,其

辦刊宗旨、欄目設定、收稿範圍、編輯方針以及讀者物件均

不同。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領域、不同性質的論文都有各自的讀者物件和應用領域。

論文的水平如何,能不能被審查透過並錄用發表,除了論文字身的質量以外,還有較大比例的原因是因為論文的性質,不符合該期刊的辦刊宗旨或發稿範圍。

對於學術理論期刊來講,一般遵循

“六個優先”的原則

期刊特定重點學科或重點方向的論文,優先於一般學科和一般方向的論文;

理論性研究、機理性探討的論文,優先於一般應用性論文;

解決本學科領域一般性問題,通用性強、指導廣泛、讀者面廣的論文,優先於解決某一狹窄領域具體問題的論文;

經過試驗驗證方法的論文,優先於數值模擬模擬方法(考慮創新性)的論文;

高級別基金資助專案論文,優先於一般專案或者自選課題的論文;

國際資料庫主要檢索學科的論文以及符合檢索要求格式的論文,優先於一般性論文。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必須對目標期刊的定位進行了解,確保所投文章與目標期刊相符合,不可盲目投稿,否則很可能會出現

“初審即退稿”

的情況。

02、做好樣子

——規範論文的表達形式

學術論文的格式要求一般是:

題名、作者署名、摘要、關鍵詞、引言、正文和參考文獻

等主要部分,這種形式在國際資料庫的選刊(學術、技術、指導、科普類期刊)中也是重要標準之一。

期刊編輯初審稿件,重點審查論文的學科範圍和形式標準,判斷論文能否進入學術審查環節。如果形式不規範完整則不能送達相關專家審稿,得不到審稿人的修改建議,當然也就不能錄用發表。

同時,儘管專家審稿的重點是審查學術性內容,但一些形式上的缺陷,如

層次不分明、邏輯不清晰、論述不正確、論證不嚴密

等,也會引起審稿人的反感或懷疑,致使審稿人給出比較差甚至是否定的意見。

因為論文完成的精細程度,直接反映作者的治學態度。一個嚴謹的學者在科學研究中的治學態度和作風,同樣也都是很嚴謹的,從而其科學研究結果和展現形式也會是一絲不苟的。

在科技論文的審查中,無論是編輯還是審稿專家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評價標準。我們應當重視在論文審查中的一些“潛規則”,即評價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形式標準。

作者可以透過以下幾種寫作技巧使科學研究的真實水平得到充分表現:

一是增強論文題目的準確性和吸引力。

題目是一篇論文的“眼睛”,審稿人和讀者透過題目就可以直觀地判斷出整篇論文將要表達的內容以及該論文的性質。

二是詳細標明作者及其單位資訊。

作者群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論文的高度,作者的合作度則反映了群體智力的發揮程度‘從而反映出論文的學術水平。

三是說明基金專案情況。

國家和社團常常透過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給予一定的經濟資助來引導科學研究的方向,從基金的級別也可以初步判斷該論文的水平。

四是注重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

過去的研究成果是今天研究工作的基礎,文後參考文獻的引用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研究選題的前沿性和研究成果的水平,一般的判斷標準是文獻引用的充分廣泛性、新舊程度、引用層次等。

五是提升學術論文的語言表達水平。

學術論文應該在堅持科學性的前提下,注重形式表達的規範化,使內容和形式相一致,避免因形式上的表達不當而影響編輯或審稿專家對內容的評價。

當然,也有人利用這種形式上的評價標準對論文進行過度包裝。過度包裝的論文同樣會給編輯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影響作者聲譽。

簡單來說,從形式上判斷過度包裝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是在標題中不恰當地使用“研究”。

對於一般技術性和應用性論文,明顯是畫蛇添足。

二是在作者署名中加入名師大家。

該名師大家與第一作者既不是一個單位,又沒有合作課題專案,或者該論文研究方向並不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三是掛靠基金專案。

從基金專案的名稱和專案號就可以判斷該專案是否結題以及與論文研究方向是否一致,這一點審稿專家更加關注。

四是文獻引用崇洋媚外。

一篇中文論文通篇引用外文文獻,非但沒有凸顯出論文的水平,同時也說明了作者對中文文獻的不瞭解和不重視。

03、用些點子

——加工論文的基本策略

在論文投稿之前,花點功夫研究自己的投稿物件是避免碰壁的最好方法。如果判斷準確,論文正好對期刊的“胃口”,則會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首先,要對研究成果進行加工整理,使論文的寫作格式和表達形式符合投稿期刊一貫風格;然後,要研究什麼樣的期刊刊用什麼型別的論文,從期刊的徵稿簡則和發表的論文中可以找到答案;最後,根據不同期刊的風格對論文進行針對性地加工,再分別投向對應的期刊。

為此,對作者投稿應採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區分層次。

論文撰寫完成後,甚至在撰寫以前,可以根據研究成果的不同性質和分量,將論文分成不同的層次,然後根據期刊的辦刊宗旨選擇對應性質和層次的期刊分別投稿。

這樣既可以做到所投送論文比較符合期刊的要求,又可以使科研成果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發揮出最大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分層次並不是對系統研究成果進行簡單拆分,應當保證論文的獨立性和完整性。

二是主次有別。

期刊辦刊各有特點和影響力,論文發表也有一定的週期。有的期刊學術影響力大、發稿週期長,有的期刊學術水平一般、發稿速度快。

投稿時應講究策略,根據自己的需求安排論文的投送方向和發稿進度,將水平一般的論文投向基本滿足要求層次,並且發稿速度比較快的期刊,在保證最基本需求的情況下,將水平較高的論文投向影響力更大的期刊,提升自己的學術影響力。

三是避開熱點。

一個學科中往往會有幾種學術水平比較高、影響力比較大的期刊,這些期刊的退稿率一般都比較高。

從現實需要來看,應儘量避免將論文集中投向熱點期刊,特別是為了現實需要而重點保證的論文。

一般來說,專業性期刊的論文錄用率較低,而一些綜合性學報由於其在專業領域的影響相對較小,錄用相對比較容易。

04、留下影子

——附上有效的聯絡方式

在審稿過程中,編輯經常會遇上些不夠細心的作者,他們在投稿時或是忘記留下聯絡方式,或是留下一些無效的聯絡方式。

例如,某期刊曾收到一篇從連雲港郵寄來的論文,編輯看後覺得文章觀點新穎、論證充分、格式規模,準備和作者聯絡,提出進一步的修改意見。可誰知,編輯找遍信封的裡裡外外,文章的前前後後,卻只見作者的姓名,地址、電話、電子郵箱都沒有,無奈只好作罷。

還有些作者留下了電話號碼,但編輯打過去發現是空號,留下了E-mail,但是,論文作者一兩個月才登陸一次,由於編輯和作者沒能及時聯絡上而使文章發表的時滯延長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作者在投稿時,留下便捷有效的聯絡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綜上可知,作者在完善稿件的時候,應特別注意這些非質量因素,以便更快地得到期刊編輯和審稿專家的好感和認同,從而用更少的返回修改時間來換取更快的發稿速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