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體舒適環境溫度是20~26度?

對於不同的人,這個舒適環境的溫度也是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大部分人的舒適溫度基本上都是集中在18-24℃之間。

那麼為什麼會是這個溫度附近才是人體的舒適溫度呢?又是怎麼算的?

人體的舒適溫度的計算

舒適溫度,是指某一環境在給定人體活動量、衣著熱阻值及環境溫度的條件下滿足舒適要求的當量溫度。

舒適溫度是人體感覺最舒適,人體表面熱負荷為零時根據範格熱方程計算出氣流精緻的均勻空間溫度。

具體的原理是這樣的:人體正常體溫維持在37℃左右,而正常體溫的維持實際是人體產生和散發熱量動態平衡的結果。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必須在體內溫度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即人體必須同周圍環境之間處於相對穩定的熱平衡,人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行為活動。

周圍環境的溫、溼度,對人體的面板溫度和核心溫度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證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和良好的人機功效,人體在進行自身的生理調節之外,要維持人體熱平衡必須控制周圍溫度環境,保證人體產生的熱量能夠及時散發到周圍環境中,從而達到維持人體熱平衡的目的。

為此,根據能量轉換與守恆定律,主要對人體產熱的機理、散熱的機制以及影響散熱的因素進行了全面分析,討論了維持人體熱平衡的主要影響因素和計算方法。該研究對環境的舒適舒適度評價及特種服裝的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

人體熱舒適方程

根據能量轉換與守恆定律,人體的能量變化可描述為

式中,S為人體蓄熱率,W/m²;M為人體代謝量,W/m²;W為人體對外做功,W/m²;

表示著裝人體表面與環境的傳導換熱,W/m²

表示著裝人體表面與環境對流換熱,W/m²

著裝人體表面與環境輻射換熱,W/m²

人體面板擴散蒸發熱損失,W/m²

人體面板表面汗液的蒸發熱損失,W/m²

呼吸潛熱損失,W/m²

呼吸顯熱損失,W/m²;EP為排洩消耗的熱損失,W/m²

所以透過上述公式就計算到人體的舒適溫度了。

其實,不用上面的公式,我們也可以知道人體舒適溫度的範圍。一般來說,當環境溫度超過34℃時,人不僅大汗淋漓,容易食慾不振,而且心情煩躁,易產生過激行為,心境低落;溫度升到38℃,躁動不安、叫罵、摔東西等情況會明顯增多;溫度升到40℃,打架鬥毆、自殺等事件的發生機率,會比平常高出許多。氣溫在20℃—22℃的情況下,人心情舒暢;在18℃、20℃時人的工作效率最高。氣溫過低時,人會萎靡不振。當室溫降到lO℃以下時感到沉悶、情緒低落。氣溫低於4℃嚴重影響思維效率。

天氣對人的影響:

1、溼熱天氣會影響人反應的準確性。人的反應性在6月份最好,12月份最差。所以,冬季交通事故率一般較高。

2、氣溫在18℃時,人腦思維最為敏捷;35℃以上人腦會感到疲勞;溫度低雖使人腦清醒,但用腦效率並不理想。

3、氣壓、氣溫、溼度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均不大的平穩氣候有利於人的長壽。因為年齡越大,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度就越高。

4、空氣新鮮的時間不是早晨。而且恰恰相反,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氣汙染最為嚴重,其中晚七點和早七點為最高峰。一年之中,夏秋季空氣最新鮮,春冬的頭一兩個月空氣汙染最重;在一天當中,中午下午空氣較新鮮清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