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開始不講“武德”:PPT、比引數、跑個分啥的,怎麼沒了?

塞力斯的釋出會剛剛結束,會上塞力斯SF5自由遠征版也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全球首款4S級加速能力、1000+km續航新能源作為這款車的賣點。

續航1000+km成了最近比較流行的一個引數。不過,這裡大家也不要被過多的迷惑,所謂的1000+km續航是在滿電滿油的情況下達到的,其實是一個“油電續航”。

當然,今天的重點不是它,而是華為的DriveONE三合一電驅動系統。

華為,不講武德?

不同於智慧手機前期的概念圖、PPT、宣傳等,華為的“造車”聲勢有點不同,好像不造整車的宣告也沒過去幾天,就直接出手。前有刷爆網路的極狐自動駕駛,現有塞力斯DriveONE三合一電驅動系統。產品直接落地,讓大佬們也有點酸酸,確實跟智慧手機的打法不一樣了。

華為的種種做法,其實是在重新定義汽車行業的整個格局。

未來幾年,汽車產業會不會像手機產業一樣的分工明確,它正在嘗試。前段時間,一眾網際網路公司表示下海涉足汽車領域,也再次證明這一點。汽車領域的產業鏈也許會被快速分層,造車的門檻也會慢慢降低。

當我們甚至海外還在討論,華為當下最需要的是突破晶片製造的時候,它已經在

在造“整車”與幫助車企造好車的艱難抉擇中,做出了取捨。且快速實現了“跨界”突破、產品落地。

與其說,在人人宣佈造車的時候,華為的先行一步是不講武德,倒不如干脆承認,華為的戰略思想依然是很多企業暫時無法比擬的。

華為,不造整車是無奈,更是一種戰略

為何三番五次地表示:不會造整車?

華為的這個戰略思想,正在一步步顯現出來。

除了現金流的問題;除了依然需要解決晶片的問題;除了堅持自己在同一個領域深耕的問題……。

最關鍵一點,華為要給車企一個定心丸。

當前汽車製造廠商依然需要透過不同的上游企業採購不同的裝置,就拿咱們網友的話來說,汽車製造也是“組裝”活。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介入,更多的車企可能需要面臨一個過渡期,一旦這一步沒有走好,很可能會被刷下去。

設計一輛車的週期,會比智慧手機的週期更長,不確定性更大。

比如,我們賈總的FF......

現在華為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你,只需要做好汽車外觀和底盤,整車的適配交給我。”

電子系統,我來;動力系統,我來;聯網系統,我來;自動駕駛系統、我來……有的網友可能會質疑:說得也太誇張了吧?

其實一點都沒誇張。

在去年,北京車展上,華為就釋出了多合一

動力解決方案,

光產品就拿出來了兩個:

一、融合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的三合一電驅動系統;

二、電機、MCU、PDU、OBC、DCDC、減速器、BCU七大部件的多合一電驅動系統DriveONE。

剛展出的時候,也有人說,又是一個PPT,模型。

可一年不到,產品就落地了。

現在國內甚至全球恰恰缺少一個這樣的企業,但競爭也會非常的大。比如跟華為合作的幾個廠商,也跟國內幾家網際網路公司、國外的博世都有業務往來。

如何讓廠商們看到自己的利益不得到侵犯,利潤不會出現減少,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華為直接給出方案,

徐直軍在2020年9月接受採訪時表示:

未來,不同的車企基於自己的能力和策略會有不同的選擇,有些會選作業系統,有些可能只會選我們的硬體,有些會自己做,但是,我們給他們提供了不同的選擇。

根據各個汽車廠商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比如極狐的自動駕駛、

塞力斯三合一電力驅動系統,

這是一個幾十年注重自主研發的實體企業的實力,更是一種底氣。

你沒有的,我都能做。

華為,被迫選擇後的意義深重

有人說,如果手機業務沒有這團糟爛事,華為不會插手汽車領域。

這,只是一種假設,真正的答案在老爺子那裡,咱還真琢磨不透。

但華為此舉,對國內市場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

在汽車上游領域,國內依然缺失角色的擔當,

一位從業者分享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因為國內缺少Tier1的企業,所以很多上游的公司做出什麼汽車專用晶片,往往都需要先找博世等公司進行認證,不完成認證國內的車企就無人敢用。

一個簡單的過程,如果沒有國外如博世一般的公司去認證,就連我們自己都不敢去使用。而不敢用的原因並不是,我們生產的晶片或者其他硬體不行,而是在汽車製造時,汽車上的很大一部分系統是國外企業提供的。

一旦使用自己生產的晶片、硬體,會不會出問題,只有國外提供系統的企業知道。所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並不是我們的企業造不出好東西,而是怕中間出現問題而放棄自主,選擇了更穩妥的辦法。

這種情況在華為介入,成為國內的供應商以後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為何?

很簡單,華為一旦成為

國內的Tier1,直接拉動國內迴圈,形成我們自己的汽車標準,再標準,培養一批真正有競爭力的上游公司。

斗膽猜一下,這是不是老爺子真正的謀劃?

寫在最後

網上都在討論,華為為何不造整車,對標海外一級供應商?原因各式各樣都有,但卻很少有人去關注它作為供應商角色所面臨的的壓力,其實並不小。

無論從自動駕駛中的鐳射雷達技術,還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統上。華為每走一步,毫不誇張地講,直接影響到國內甚至全球的汽車領域,也勢必會觸動某些人的蛋糕。

但,風暴已至......它,唯有披荊斬棘,才能活下去。

話題:華為會不會在恰當的時機,選擇造整車?造整車與一級供應商哪個更優?

-END-

配圖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