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好不好,看媽媽就知道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媽媽就知道

作者:靜女夭夭

(ID: mmbaotuan)

你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是在教育孩子。

BBC紀錄片《性格的真相》中,致力於基因研究的邁克爾·米尼教授,進行了一項“大鼠媽媽”實驗。

實驗結果表明,被母鼠舔舐次數越多的幼鼠,長大後攻擊性更少,性情更溫和,有旺盛的好奇心,更喜歡冒險和社交。

相反,被母鼠舔舐次數越少的幼鼠,不僅更有攻擊性,成年後對下一代的舔舐也會相對較少。

邁克爾·米尼教授認為,母鼠對幼鼠的照料,是透過舔舐,相當於人類社會中母親對嬰兒的愛撫,親子間的身體接觸會帶來情緒上的刺激。

也就是說,來自媽媽的溫柔,不僅能促進增強孩子的安全感,還能有效安撫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性格發展極有幫助。

他還在紀錄片中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談到了這一影響。

小時候,開朗外向的爸爸常年外出工作,基本缺席了他的童年。

而與保守古板的媽媽共同生活的歲月裡,母親很少對他有過溫暖且充滿愛意的親密接觸。

童年裡母愛的匱乏,人生中的種種經歷,造成了邁克爾·米尼教授深受悲觀性格困擾——

“我總認為一切都會很糟,或者我會被辭退,會得嚴重的疾病。”

“我很有壓力,一直在擔心未來。”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媽媽就知道

邁克爾·米尼教授在記錄片中總結道——

“高質量的養育,尤其是來自母親的愛,能夠幫孩子形成健康的壓力對應機制,性格也更積極堅韌。”

孩子性格好不好,和媽媽關係重大。

媽媽的為人處世、生活態度,都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孩子的性格里,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有遠見的媽媽,懂得在孩子面前,用自己性格里的優勢部分引導孩子。

而以下這三種媽媽,更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負面性格——

01

媽媽越強勢,孩子越懦弱。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有過精彩論斷:

“假如母親較富於權威性,整天對著家裡其他的人嘮叨,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儘量尋找機會表現他們的恭順。”

強勢的媽媽過於嚴厲的管教方式,容易抹殺孩子的個性,讓孩子失去自信,沒有主見,過分依賴媽媽。

面對強勢的媽媽,孩子往往會本能地討好“強者”。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有一個強勢的媽媽,給你的性格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有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從小, 爸爸在家裡就是“隱形的”。

媽媽既要照顧他,又要忙工作,為衣食住行操心。

他記憶中的媽媽形象,是強勢,專橫,控制慾極強的一個人。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自己,沒有男子氣概,總是尋找機會表現自己的恭順。

不敢社交,害怕被人拒絕,心情波動不穩。

總是感覺內心有很多東西被媽媽壓制住了,不敢舒展自我。

媽媽過於強勢,孩子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表達出來,很容易形成自卑、膽小的性格。

心理學上講,男孩的成長需要一個男性的高大形象。

如果,母親過於強勢,父親無法干預母親,顯得懦弱。

男孩就會認為男性就像父親一樣,女性就像母親一樣。

久而久之,孩子不能從父親身上學到尊敬、權威,感受不到男性的陽剛之氣,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表達出來,很容易形成自卑、膽小的性格。

就像有位網友發帖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理解了媽媽“強勢”背後的苦衷,但是傷害已經造成。

那份在強勢下形成的懦弱,已經如影隨形。

強勢的媽媽,很難養出幸福的孩子。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媽媽就知道

02

媽媽越焦慮,孩子越自卑。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因為在“做媽媽”這件事上,越是投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就越是焦慮。

過度焦慮的媽媽,有時候一不小心活成了“災難預言家”。

孩子的某個小錯,我們都要以此預言他日後的人生走向、發展軌跡,然後應激出更強的焦慮,讓自己陷入過度緊張的狀態。

不僅如此,過度焦慮的媽媽會繼續加強對孩子的“控制”。

然而,焦慮會傳染,在心理神經學上叫做“情緒感染”,並且關係越親密影響越大。

科學研究發現:從人類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

面對媽媽的焦慮,當孩子沒辦法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時,就可能會把責任歸咎於自己——

“是不是因為我做得不好,所以讓媽媽每天都不開心?”

長此以往,媽媽越焦慮,孩子越自卑,越活得小心翼翼。

臺灣心理學博士洪蘭在TED演講時說過——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傾訴過自己的故事——

“媽媽總會為我的學習而焦慮,動不動就指責我,發脾氣。

媽媽的緊張焦慮導致我不自信、怯弱、不敢反抗,初中時總是被同學當面嘲笑。

我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害怕別人說我不好,不會也不敢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說多話。

我總是自卑,覺得自己很失敗。”

行為心理學理論認為,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色彩主要是透過對父母的模仿學習而來。

媽媽的緊張和焦慮,會自然而然地傳遞給孩子。

焦慮的媽媽,很難養出自信的孩子。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媽媽就知道

03

媽媽越愛抱怨,孩子越難快樂。

武志紅曾說過:

孩子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

當父母放鬆時,孩子才會感到愉悅。

作家劉繼榮在《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一書中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有一天,她聽到兒子在電話裡和同學說自己沒有幸福感,又想起上次家長會,老師說她兒子變得內向偏激,每次作文都悲觀消極。

她很驚訝:兒子小小年紀,啥也不缺,怎麼會不幸福?

後來突然反應過來,近一兩年來,下班後她進門就苦著臉奔廚房,每天還到處抱怨訴苦。

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怨婦聯播”,兒子把她的壞情緒全盤吸收了。

她開始反思,一個情緒不穩定凡事喜歡抱怨的母親,怎麼會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為了兒子,她決定改變自己。

進家門前再累也要揉揉臉,露出一個溫暖的微笑;洗菜做飯時,不許唉聲嘆氣;晚飯後,不帶手機,只帶兒子,去樓下的體育館打乒乓球。

與兒子聽音樂,去公園看花開,騎車去郊區,聽兒子坐在樹杈上,大聲唱歌……

後來,她逐漸發現兒子臉上的笑容和滿足感變多了。

兒子會在作文裡寫:“我們,把日子過成了詩。”

老師的評語,更讓她欣慰:“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會寫出這樣幸福的詩。”

愛抱怨的媽媽,帶給孩子的是壓抑的情緒,和難以安放的心靈。

而一個陽光快樂的媽媽,就是一座鳥語花香的天堂。

胡適就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深情地回憶道: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你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是在教育孩子。”

對孩子來說,媽媽就是頭頂的那片天空。

媽媽眼裡有陽光,孩子也會感受到陽光;媽媽眼裡常常是烏雲,孩子也會被烏雲籠罩。

性格開朗,自信快樂的孩子背後,常常有一個輕鬆淡定的媽媽。

而一個愛抱怨的媽媽,在不知不覺間把身上的負能量傳遞給孩子,孩子又怎麼可能快樂呢?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媽媽就知道

04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性格和什麼現象最為相似呢?

和言語特別相似,誰都不是生下來就會說話,把你生在哪你就說什麼話。

性格也是一樣,把你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就會形成近似的性格。”

作為媽媽,我們要時常反省自己的行為和習慣,因為這些在影響孩子性格的同時,也在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面前,少一分強勢,多一分溫柔,充滿愛的養育,才是培養好性格的溫暖底色。

少一分焦慮,多一分淡定,不奢求孩子完美,孩子才有力量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少一分抱怨,多一分接納,孩子才能學會感受這個世界的善意和溫暖。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完美媽媽。

和善而堅定、溫柔卻有力量的愛,才是對孩子性格最好的養成。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媽媽就知道

如果您是孩子媽媽

我們為您推薦一個優質的媽媽成長平臺

每一個媽媽,都是家裡的定海神針。

好的媽媽,永遠不停下成長的腳步。

關於養育孩子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經營家庭的苦甜,我們都懂。

媽媽抱團,和千萬媽媽一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