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長,又何必緊抱著一段糟糕的婚姻不放

作者:楊思遠

胡慎之公號簽約專欄作者

向日葵工作室簽約心理諮詢師

人生很長,又何必緊抱著一段糟糕的婚姻不放

『沒有邊界,完全纏繞和融合在對方的生命裡,共生,也共死』

文章開篇,讓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

有兩對夫妻,同樣都是結婚20年,一對夫妻的關係是戰爭不斷、衝突不斷;另外一對的夫妻關係是深情的、彼此尊重的、帶有成長性的。

請問,如果有一天,這兩對夫妻中的妻子都面臨離婚或者喪偶的情況,哪一個妻子會更痛苦?(僅憑第一直覺,你覺得哪個妻子會更痛苦?留言分享給大家吧。)

在揭曉問題的答案之前,讓我們來看看我的朋友X的故事。

人生很長,又何必緊抱著一段糟糕的婚姻不放

X的故事:

如果你和X不熟,只是她朋友圈中一個泛泛之交的話,我想,你一定會非常羨慕她,畢竟有一個事業有成的知名律師丈夫,還有一個乖巧可愛的六歲女兒,朋友圈中滿是幸福時光和活色生香,簡直就是“人生贏家”的典範,誰人會不羨慕呢?

但是如果你走進她的生活,羨慕的情愫可能就會灰飛煙滅了。

X在大學畢業後,被家人安排在自家舅舅的工廠做了一名出納,工資雖說不高,但是好在壓力不大。同樣是在家人的介紹下,X和比她大9歲的L先生認識了,由於L先生外顯的各個方面的條件都很優秀,二人很快便進入了婚姻。

X可能對婚姻有過千萬種幻想,唯獨沒有想過,她可能會遇見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丈夫。“喝多了”、“工作壓力大”等,都能成為L先生對X進行施暴的一個理由。

最初遭遇家庭暴力的時候,X並沒有和任何人說起,因為在她看來,“家醜不可外揚”,但是暴力的次數變多了,她一個人的身心無法承受了,也終於開口和親密的朋友講起這些事兒。

幾個好朋友都勸說X離婚,不能夠容忍這樣的暴力。對此,X似乎也有所動容,但是她卻在L道歉之後,一次又一次地選擇原諒,這一原諒,就原諒了十二年。

X跟我說,她很痛苦,非常痛苦,但是她不明白,自己為何就是離不開L,沒什麼在他頻繁傷害自己的前提下,還是事事聽命於L。比方說,X很想帶著女兒去海邊體驗一下露營,但是L提出反對意見,X甚至連反駁的意願都沒有,就取消了露營的計劃。

我們都知道,親密關係其實會代際傳承,X從小就在暴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有一個同樣暴力的父親和忍耐的母親,她從小看到的親密關係相處模式,就是一方打,一方忍,雖然她很想擺脫這樣的婚姻關係,無奈,潛意識裡對父母的認同,還是拉著她陷入了這樣一段糟糕的暴力婚姻當中。

可是,即便如此,相信大多數人如果遭遇X的情境,多數人還是會選擇主動離開,可是為什麼X就是做不到?

同樣的,在一段糟糕的婚姻關係中,為什麼有人在婚姻關係中持續感受到痛苦,為什麼偏偏不肯放下這段讓人痛苦的婚姻?

X在怕什麼?

那些不肯放下痛苦婚姻的人們,又都在怕什麼?

人生很長,又何必緊抱著一段糟糕的婚姻不放

X在怕什麼

X在怕什麼?怕失去。

失去一個對自己殘忍施暴的人,這不是應該慶幸嗎?為什麼會恐懼?

如果你發出這樣的疑問,說明你內在的自我是相對健康的,但是有一些人,內在的自我殘缺而破碎,Ta們無法與人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從而很容易走進病態的“依賴共生關係”。

“依賴共生關係”的本質是一個人無法依賴自己內在的自我、或自身完全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動,他們的行動和自我價值都依附於外界,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種成癮性的物質,譬如酒精、賭博等等。

在一段狹義的“依賴共生關係”中,兩人都有這樣的特點,需要一方有生理或者精神上的成癮,造成這個人功能低下,極端對自己不負責任;而另一方則高度依賴這個人的“社會功能低下”和“不負責任”,在過分地、強制地照顧另一方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感。

很顯然,這是一種病態的共生關係。

在X和L的關係中,X扮演的就是“成癮者”,即對自己被施暴成癮,她透過暴力感受到自己和L的親密連結,與此同時,她接受著L先生的全方位照料,表現為“對L言聽計從”,在被照顧中,體驗到自己的存在。而L先生則扮演“照顧者”,他對X連續施暴,使之對他產生依賴,同時在過分的照顧中,獲取自己的存在感。

身處依賴共生關係中的兩個人,有點類似是兩個由水造出的人形,他們沒有邊界,完全纏繞和融合在對方的生命裡,共生,也共死。

這就是X害怕失去的真實原因:她內在的自我像一灘軟綿綿的暗影,她沒有力量站起來自己行走;沒有能力去獨自面對生活裡的起伏和波瀾;她的存在依附L而存在,一旦失去L,她會感覺自己陷入了萬丈深淵。

X在意識上叫喊著“我要逃離這痛苦的婚姻生活”,但是她的潛意識卻拉著她說:“你離開L,你怎麼活?”這兩股聲音,造就了X看上去荒唐而又充滿矛盾的生活。

人生很長,又何必緊抱著一段糟糕的婚姻不放

開篇的答案

讓我們回到開篇時提出的那個問題,哪個妻子會更痛苦?

我想你已經能找出正確答案了:沒錯,那個身處糟糕的婚姻關係中的妻子,痛苦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久。

這看上去好像有悖於我們的常識,畢竟失去一個相親相愛的人和失去一個讓人痛苦的伴侶相比,前者的損失更大,難道不是應該更痛苦嗎?

然而,答案真的是反常識的。

在一段互敬互愛、具有成長性的婚姻關係中,伴侶雙方都是獨立並且有自己的邊界的,他們都很愛對方,但是與此同時,也都擁有完整的自己。

不記得是在哪個媒體上看過報道,說歌星劉若英和她現任丈夫非常恩愛,但是他們家中卻有兩個獨立的書房,坐落於屋內的一條對角線的兩端,每天回到家,他們都會鑽進自己的書房,研究自己熱愛的東西。這大概就是“成長性婚姻關係”的典型範例:我愛你,但是我不會因為你而丟失我自己。

所以,對於身處良好婚姻關係中的那個妻子而言,失去至愛,當然會感到痛苦感到悲傷,但是這種“失去”不會剝奪她自己內在完整的自我,她會在悲傷過後,很快重回正常生活的軌道。

然而,對於在糟糕關係中的那個妻子,可能有兩種情況,以至於她的痛苦會持續更久,甚至餘生都無法從痛苦中攀爬出來。

一種情況是如X一樣,沒有獨立內在的自我,所以失去另一半,等於完全喪失了內在的客體,她的力量和意志會隨著另一半的離去而消失,從而陷入無限期的痛苦之中。

還有一種情況,對於那個身處糟糕關係中的妻子而言,婚姻的結束意味著衝突的戛然而止,注意,停止不代表消失,也就是說,婚姻的結束對她而言,意味著長達二十年的衝突就一直被凍結在過往裡。任何關係的衝突,其實都是內在自我衝突的外化,當自我的衝突在沒有被有效釋放就被凍結住的時候,這位妻子當然不是痛苦就是瘋狂。

所以我們日常經常聽到有些人說“我才不會和他離婚呢,他不讓我好過,我也不會讓他好過”,本質上來說,就是因為衝突沒有被釋放的結果。

人生很長,又何必緊抱著一段糟糕的婚姻不放

寫在最後

如果你剛巧也深陷一段糟糕的婚姻關係裡,希望你能在X和那個二十年後失去糟糕伴侶的妻子中,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脆弱和固執。

不要因此而感覺羞愧難當,脆弱和固執,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受。重要的是,在這之後,你願不願意,給自己的內心加加油鼓鼓勁,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最後,想和你說:親愛的,生命很長,又何必緊抱著一段糟糕的婚姻不放?只有你能夠充滿勇氣地接受“失去”,“新生”才會笑臉相迎地朝你走來。

所以,祝福你,充滿勇氣與堅強,擁有鎧甲和翅膀。

作者介紹 楊思遠,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