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主動選擇相親的姑娘,後來都怎麼樣了

01

上週去參加一個活動,見到了許久未見的老朋友。

裡面這些人,有的和我同齡,有的比我大十幾歲,也許你會問我,年齡差這麼大,能聊得來嗎?

當然能,因為我們都有同一個共性:堅持著自己的熱愛,且正努力發光發亮。

那天我剛走進大廳,那個做花饃的非遺傳承人姐姐叫住了我,從上到下打量了我一番,而後笑著說:

“你現在的臉圓圓的,好可愛啊。”

我聽到這句評價後,內心的思緒波濤洶湧,暗自在想:她是在說我胖嗎?可愛?好長一段時間沒有聽到這個詞了。

如果我現在18歲,別人這麼評價我,我能興奮好幾天;可如今這個詞進入我的耳朵裡,卻怎麼也開心不起來。

多愁善感的我,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

接下來花姐又連續問了我三個問題,這三問題只要與人見面總能從對方口中聽到:

你今年多大了?

有物件了嗎?

計劃啥時候結婚?

有時候我就在想,這是怎麼做到全國統一的,催婚的話術竟能做到一模一樣。

我沒有多說什麼,只是一味應允著:會盡快的。

花姐說,她已經步入婚姻8年,是透過相親認識到對方的。還說像我們這些年輕人,崇尚自由戀愛,打心底裡排斥相親,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相親本質上,應該是一個擴大交友範圍的途徑,到了一定年齡,工作變忙,社交減少,如果想脫單,其實最稀缺的,是一個開始的機會。

我想了想,不無道理。

02

我跟她在一個餐桌上吃飯,她以過來人的身份與我聊了很多。

拿她自己來講,再沒認識她老公之前從沒有談過戀愛。讀大二的時候,花姐就跟父母說:“我不擅長自由戀愛,到時候就等你們給我安排吧。”

總共相親兩次。

第一個認識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聽他媽的,沒有他媽的命令,他自己不敢做任何事,最可笑的是,就連見面第一天,也是他媽陪他去的。

介紹人說他身高不高,不到1米7,花姐說這些無所謂,自己比較注重精神需求。

可一見面,那個男生都不到160,這就有點太說不過去了。

前前後後兩人瞭解不到一週,因相處困難,觀念衝突就斷了聯絡。

認識的第二個人,是花姐的同學介紹的。

對方是個畫家,畫得人物栩栩如生,不過他最擅長畫古建築物,比拍的照片還要清晰、形象。

剛見面時,花姐被他身上那種獨有的氣質所吸引。

兩人聊了很多,曾經的經歷,後來的學習,去過的地方以及現在的工作屬性,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一定的互補。

兩人在相處的過程中,花姐說對方上進努力、浪漫溫情,最主要的是他知書達理、情緒穩定,是一個令自己欣賞且崇拜的伴侶。

看見對方的第一眼,內心就萌發了想嫁給他的衝動。後來處著處著,是這個人沒錯了。

僅僅用了6個月時間,兩人就訂婚了。

身邊的人說:為什麼會是他呢?

花姐笑了笑:因為他優秀,他畫的作品是我此生見過最好的畫了。

他們兩個人,由認識到相知,先聊的感情,後談的條件,既有愛情,也有合適。

在散場的時候,花姐對我說:

“婚姻是座圍城,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但絕不至於滿目瘡痍。”

03

回家的路上,我開始不斷回想花姐說的話。

80年代的婚姻,多數是由相親成就的;

而現在我們這些90後,往往熱於自由戀愛,我身邊不乏一些結了婚的人,用心觀察會發現,之所以兩人能終成眷屬,是因為早已在學生時代奠定好了感情基礎。

他們之前是同學,現在是夫妻,知根知底,足夠了解。

只要在同學圈裡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那接下來在生活中找,就很難了。

難的不是去接受相親,也不是去認識新的人,而是明碼標價,與人“競爭”。

我一個表哥今年是92年的,他昨天剛去見了一個相親物件,兩人坐在一起,第一句話聊的不是興趣愛好,而是:

你有房嗎?有車嗎?有存款嗎?家裡老人以後會幫忙帶孩子嗎?

雖然現實,但確是事實。

既然出來相親肯定是為了結婚去的,如果連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還怎麼一起合夥養孩子、經營家庭呢?

吃過一頓飯後,表哥覺得和這個女生很合適,可這個女生卻沒看上他。

原因是覺得表哥的條件不如她。

談到這兒時,我就想起了孟非老師說的那句話:

一個女生再優秀,她也想找一個比自己還要優秀,讓自己仰望的男生;

男生再普通,都要找一個比自己還普通的女生。

這或許就是知乎上被眾人圍觀的“相容理論”吧。

女生擇偶是向上相容的,男生擇偶是向下相容的。

因為崇拜和欣賞,所以吸引;

因為溫柔和懂事,所以被疼愛。

04

我是不排斥相親本身的。

就像花姐說的,人是社會性群體,這是一個機會,是一個認識陌生人的途徑。

只不過讓人反感的是那些背後的標準。

就好比長輩以及好友拿自己的要求來考量你;

分明不瞭解你,也不知道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開始胡亂給你介紹安排,並且打著為你好的名義;

一踏入相親圈,感覺自己像是個商品,被人挑來挑去,卻忽視了自己的感受。

有愛情嗎?我覺得會有的。

多給自己一些認識陌生人的機會,是會遇到喜歡且合適的人的。

嗯,我堅信。

相關文章